王冠
王冠,男,字正甫,榆次区县人,生卒年不详,明隆庆三年任鹿邑县知县。
生平事迹
自元朝至元二年(1265),鹿邑、卫真合并为鹿邑县,治所合至今县城,筑土为城。鹿邑地处平原,粮产丰盛,交通方便,天然形成战略基地。历代农民起义军,多盘旋其间。土城池经三百年风雨侵蚀,历数十次兵之灾,“日以倾,高仅及肩。”隆庆六年(1572),王冠上书朝廷扩建县城,“以,工料、夫役,皆措置有方。”施工期间,王冠亲自督察工程质量。城墙一律用砖砌成,内填泥土,甚为坚固。规模较大,周长九华里一百二十米,高三丈,宽一丈三尺;上设雉垛二千五百八十五个以利战时之用,城墙建成后确起到抵御、保护的作用。新城设重门:陆门四座,城楼四座。城周开挖护城河,深一丈五尺,宽三丈,河上建吊桥四座;以堑土筑护城堤,周十二里十八步,广一丈五尺,堤上广植榆树。
值得一提的是,在鹿邑县历史上,由于对老子及道教的尊崇,自汉、唐、宋、金、元,历代帝王一直把太清宫作为老子诞生地而修建大规模建筑并进行祭祀,各朝帝王在太清宫前御制碑者代代有增。同时官吏、豪绅、文人学士以及黎民百姓也纷纷在此立碑,铭、赞、诗、歌甚多,太清宫碑刻如林。关于太清宫史实和兴衰,碑石是最好的实证,有的碑出于大书法家之手,更为可贵。王冠在筑修鹿邑砖城时,“半委煨烬”,汉唐碑石尽毁,无复存者矣,惜哉!
鹿邑县东南境最卑下水无所泄,每值雨,即成鸿陂。隆庆六年(1572),王冠督众自偃王陂(今郸城县界)以东至孤柳树十字河等处,共开渠三十五道,二千顷良田得到灌溉。自偃王陂东至神冢洼,开沟十余条,以达练沟河;自多泥店至棉冢洼,开沟十余条,以达肥河其上;自华家洼开沟八里即达唐岗河(今黑河市);自虎八里口开沟十里到刺河,自王家洼、戴家洼开沟开数里亦达唐岗河等等,下流之壅塞通利。
万历元年(1573),王冠向部院陈述申请,移会亳州市。至万历元年,州开始接开大沟,上自十字河,下至三丈口,长四十八里,宽一丈五尺,深五尺。自是鹿邑县之积水得由亳入涡而达于淮河,千里通流,水患顿息。
王冠兴修水利,为鹿邑百姓安居乐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民俗音乐其德,比诸西门豹十二渠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