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啸(1936年11月20日—2022年1月30日),男,汉族,肃宁县人,作家。自1955年起开始发表作品,专注于儿童文学创作。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杨啸被评为一级作家,享有国家特殊贡献政府津贴。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红雨》及其续作《绿风》《紫云》组成的《鹰的传奇》三部曲,以及多种短篇小说集和寓言诗集。杨啸的作品受欢迎,多次获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6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十七日),杨啸出生在河北省肃宁县的一个村庄。他在姥姥所在的村子完成了小学教育。1947年,杨啸进入河北省军区后勤部创办的振兴卷烟厂工作,尽管年仅11岁,但他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那里,他通过为工友们朗读书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杨啸得以重返校园。1952年春季,他考入保定银行学校,在那里受到了吴老师的指导,开始接触并热爱孙树勋等作家的作品。周末,他会前往书店阅读,有时甚至忘记吃饭。在吴老师的帮助下,杨啸发表了首篇作品——鼓词《王家庄签名大会》,刊登于1955年2月28日的《河北青年报》上。
职业生涯
1955年,杨啸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秋季,他从保定银行学校毕业后,出于对草原的向往和响应党的号召,选择了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工作。起初,他在鄂尔多斯市(今鄂尔多斯市)人民银行任职,但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劳动锻炼,实际的工作时间并不多。在这段时间里,他白天劳动,晚上写作,经常熬夜至天亮。他的作品陆续在《鄂尔多斯报》《内蒙古日报》和《草原》《蜜蜂》等媒体上发表。短篇小说《大字报》和《姑娘和汽车司机》还被改编为广播剧播出。1960年,由于创作成果显著,杨啸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文教群英会。同年9月,他被选派至内蒙古大学文研班深造,期间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此后,他又出版了《小山子的故事》和《荷花满淀》等短篇小说集。在20世纪70年代,尽管面临挑战,杨啸仍坚持创作,推出了《绿风》和《红雨》等中篇小说。
1979年,杨啸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还曾在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和作协担任重要职务,并积极参与文联的日常事务。由于在文学创作领域的贡献,他两度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颁发的“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艺术创作萨日纳奖”杰出贡献奖。2022年1月30日,杨啸因病在呼和浩特市逝世。
人物作品
主要作品
杨啸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红雨》(已被改编为电影)、《绿风》《紫云》组成的《鹰的传奇》三部曲;短篇小说集《笛声》《火苗》《小山子的故事》《荷花满淀》《青翠的松苗》《杨啸作品选》等;长诗《草原上的鹰》;短诗集《冬冬的故事》《柳笛》;童话集《小金牛学艺记》;寓言诗集《蜗牛的奖杯》《幽默寓言故事精选》等30余部,总字数超过500万字。此外,他还参与制作了8集纪实电视片《平原诗篇》、6集纪实电视片《太行魂韵》、长篇报告文学《辽阳故事》等。杨啸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朝鲜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盲文等多种语言,并多次获得自治区文学评奖一等奖,以及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奖、全国寓言文学一等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和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多项荣誉。
创作历程
杨啸自20世纪50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涉猎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剧本等多个领域。1980年代,他转向儿童文学创作,创作了《觉醒的草原》《深情的山峦》《愤怒的旋风》等构成的《鹰的传奇》三部曲,以及《琴声》《树和藤》《童童要去美国》等其他优秀作品。1980年代初期,杨啸在北京会见了著名作家浩然,表达了自己打算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愿望。尽管浩然并不十分支持这种做法,但杨啸并未因此改变初衷。2009年7月,杨啸因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家杰出贡献奖。他表示,回顾人生,他认为自己还可以写出更多作品。
名人轶事
杨啸的文学之路始于1952年,当时他在保定银行学校的语文教师吴老师的引导下,爱上了新文学。吴老师发现杨啸具有良好的文学基础,给予他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在吴老师的启发下,杨啸开始尝试投稿,将自己的作品投往全国各地的报纸。他的不懈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1952年2月28日,《河北青年报》发表了他创作的鼓词《王家庄签名大会》,这是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1957年毕业后,他坚定地选择了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希望用自己的笔触描绘这片美丽的土地。在内蒙古,他不仅在金融系统工作,还积极投入农村建设,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受读者喜爱,尤其是《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一书,首次发行即达到200万册的销量,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法国汉学家米歇尔·露阿夫人对这本书尤为钟爱,将其翻译成法语并在法国出版。杨啸本人直到后来才知道此事。1975年,由崔嵬执导的电影版《红雨》上映,尽管经历了重重困难,但在邓小平复出后得以公映,获得了广泛好评。1985年,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的高占祥高度评价了《红雨》的艺术价值。1978年,杨啸与其他知名作家一同出席了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的“四个二”问题反映了当时儿童文学创作的困境。杨啸的书架上陈列着他丰富的作品,这些作品构成了中国农村儿童的精神家园。晚年,杨啸依然保持着创作,他使用电脑进行写作,并表示从未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2014年,他将新版的《杨啸文集》捐赠给安阳师范学院,这份礼物包含了他一生的主要创作成就,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参考资料
著名作家杨啸先生向我校赠书.著名作家杨啸先生向我校赠书.2024-09-14
杨啸:将毕生献给儿童文学创作.内蒙古文联.2024-09-14
红雨杨啸.微信读书.2024-09-14
杨啸.中国作家网.2024-09-14
杨啸:内蒙古儿童文学的领头雁.中国作家网.2024-09-14
杨啸.内蒙古元素.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