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喜,男,1966年8月出生。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2004年12月被河北大学评聘为教授,致力于文艺学、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工作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1974.9 — 1985.9 于江苏徐矿集团读小学、中学

1985.9 — 1989.9 于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大学本科

1989.9 — 1994.9 于江苏徐州矿务局职工子弟学校教中学

1994.9 — 1997.9 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读古典文学硕士,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8.4 — 2000.12 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读文艺学博士,获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12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7.9 — 2001.7 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书

2001.7 — 2004.3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

2002.12 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4.3 — 于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工作

2004.12 被河北大学评聘为教授

成就及荣誉

已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20万字,受到学术界较好评价。对唐诗、古代学术史等方面有初步研究,在西方哲学、美学尤其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有较广泛涉猎,其中对伊曼努尔·康德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及美学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的美学问题等作过一定研究。对西方形式美学、语言哲学、文化哲学、音乐美学、现代文学理论、中国音韵学等有较为集中的研究,积累了大量中国古典诗学方面的原始文献,对中国现代诗学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开始研究西方相关诗学理论。近期以汉语的全面文化创造力量为关注焦点,对汉语现代诗学的文化语言学建构作了深入系统探讨,为在全球化的境遇中充分开掘汉语固有的文化创造力量及文学理论的现代建构作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探讨。博士后研究课题是以“声情”为主的汉语诗学形式范畴的研究,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填补空白的意义,在研究的基本理论思路上具有一定原创性,受到了有关专家较高的评价,相关成果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03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钱中文杜书瀛、敏泽、党圣元、李春青、袁济喜等组成的鉴定小组认为:

刘方喜的博士后工作报告,是关于古代文论基础理论的专著。在过去的我国古代文论研究中,意象、神韵问题阐发极多,而关于“声情”问题的探讨,则是被忽略了的。现报告凸显“声情”,将它作为一个基础范畴提升到与“意象”并列的高度,并对这两个范畴与“神韵”的内在联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报告搜集了古文献中有关“声情”的大量记载与阐释,这是十分有价值的部分,说明了百多年来,由于文学的变化而导致对声情研究的忽视。报告的阐述表明,它确实达到了提升一个范畴、揭示了古典诗学形式范畴系统的目的。报告极富创意,在大量古代文献与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古典诗歌整体特征:意象丰富、神韵灵动与声情茂美,是对当今古代文论研究格局的一个突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现代诗歌在传承上的民族性的缺失而提供了理论的对策。报告资料丰赡,理论上能圆通自如。鉴定小组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代表了当前古代文论研究的新水平。

主要贡献

专著

全唐诗流派品汇》(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共四卷,主编:孙映逵/副主编:刘方喜、沙先一

论文

刘方喜教授已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 《人生意义的诗意彰显:古诗十九首人生主题的生存本体论解读》(《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2. 《富于力度的动态诗意——岑参边塞诗审美文化品格“异在性”的生存论观照》(《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3. 《唐诗流派品汇导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第9期转载,合撰,其中本人完成三部分中的两部分)

4. 《论太白精神及其文化意义》(在第二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发表)

5. 《审美判断:以本身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康德美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24卷,页106-109)

6. 《“大道”在人-言之际的双向运作(海德格尔诗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38卷,页99-104,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4期转载)

7. 《明人“韵”论的诗学本体意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39卷,页107-112)

8. 《文字游戏:语言与规范》(《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页3-5)

9. 《二十世纪西方“语音”本体论诗学初探》(《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0. 《“一体三用”辨:汉语古典抒情诗理论系统分析》(《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11. 《“声情”辨:汉语古典诗学形式范畴研究之一》(《人文杂志》2002年第6期)

12. 《论诗学的“形式理性精神”》(约3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学术报告》)

13. 《“意”辨: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的诠释学之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4. 《李杜文章在》(《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15. 《在对文化境域的反省中去蔽》(2002年7月17日《中华读书报》)

16. 《创建“审美诠释学”》(《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7. 《“成文”以“尽意”》(《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

18. 《论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的系统结构》(2万多字,《新文学》2003年辑)

19. 《50年来学术发展的外部条件》(《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8日版)

20. 《重建“学院精神”》(《中华读书报》2004年2月11日版)

21. 《审美诠释学:汉语诗学的创造之路》(《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2. 《“声情”研究方法论的现代启示》(《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23. 《论李白“杂言诗”的诗学意义》(《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24. 《“声情”:汉语诗学基本范畴的新发现及理论启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获奖情况

《“声情”辨》一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03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