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忠烈祠,位于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国殇墓园内,建成于1945年7月7日,奉祀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的将士。聂氏宗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悬“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悬“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刻有中国国民党军政要员及远征军20集团军将领等人的题联、挽诗、悼祠。祠内正面为孙中山遗像及遗嘱,两侧墙上嵌有9618位阵亡将士题名碑石

简介

腾冲忠烈祠是位于中国云南省腾冲市的一座纪念性建筑,它是腾冲国殇墓园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纪念在缅北滇西战役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国殇墓园是为纪念中国远征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市阵亡将士而建立的两周王陵,始建于1944年冬,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腾冲忠烈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悬“河岳英灵”匾额,聂氏宗祠正门悬“忠烈祠”匾额,走廊两侧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腾冲会战概要、告滇西父老书等碑文。祠内外立柱刻有中国国民党军政要员及远征军20集团军将领等人的题联、挽诗、悼祠。祠内正面为孙中山遗像及遗嘱,两侧墙上嵌有9618位阵亡将士题名碑石

腾冲,滇西重镇,与缅甸毗邻,历代都是军事要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唯一的外国援华物资通道——滇缅公路的侧翼支撑点。

抗战记忆

在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从缅甸北部发起进攻,迅速侵入了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区,即滇西。在这场被称为缅北滇西战役的战役中,中国军队采取了果断措施,炸毁了连接怒江东西两岸的重要桥梁——惠通大桥,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一步侵略行动。尽管如此,日军仍然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面积约3万多平方公里。

为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密支那的作战,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从六库栗柴坝到施甸打黑渡近200公里的多个渡口,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向滇西的腾冲、龙陵、芒市、町等重镇发起反攻。在腾冲市中国远征军经历了长达127天的血战,最终在1944年9月14日光复了这座城市,这是中国抗战中第一个被光复的县城。这场胜利不仅对中国抗战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的战局产生了积极影响。缅北滇西战役的胜利,展示了中国人民和军队在艰苦条件下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重要意义

出征前,蒋介石于4月25日致电远征军,强调“此次渡江出击之胜负,不仅关乎我国军之荣辱,且为我国抗战全局成败之所系”。英国首相丘吉尔为滇西反攻专门电贺中国政府,表示“伫候其进展之佳音”。美国陆军部部长史汀生对国际媒体称,“滇西远征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

滇西反攻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腾冲市、松山、和龙陵县三地。

腾冲一直以“火山”“腾冲火山”的独特地质特征闻名于世。腾冲的城墙,也以那些经受过地底沸腾锻造的熔岩石围筑而成,坚固异常,日本人占据后,城内更是战壕工事密布,光堡就有30余座。

8月2日,中国远征军炸开西南城墙,部分突击队员冲入腾冲城内。8月14日,美国军队飞机轰炸东门日军指挥部,日军148联队队长藏重康美大佐被当场炸死。17日,远征军从多处缺口冲入城内开展巷战。9月9日,远征军夺取城区主要街道,日军被包围在城东北的狭窄地域。蒋介石再次电令远征军,“腾冲市必须在九一八国耻纪念日之前夺回。”日军代理指挥官也预感末日来临,于9月12日晚向长官致电决别,烧毁军旗、密电码,破坏无线电设备,准备背水一战。13日,中国远征军发动决战。9月14日,城内残敌被肃清,腾冲完全光复。

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和破坏性极大,战后的腾冲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古建筑被毁,历史名城的面貌被彻底改变。日军将这场战斗视为他们在战争中的一次重大失败,称之为“玉碎战”之一。滇西反攻的胜利,不仅是中国远征军英勇斗争的证明,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战事伤亡

这场战役的激烈程度和规模在抗战史上都是罕见的,经历了80余次的大小战斗,每一场战斗都是对中国远征军官兵勇气和决心的严峻考验。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成功歼灭了守城的日军6000余人,取得了重要的战略胜利。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中国军队中有8000余名将士壮烈牺牲,包括团长李颐、覃子斌等英勇的军官。他们的名字和事迹被永远铭记在腾冲市的历史上,成为后人缅怀和敬仰的对象。

地方武装也有1000余名官兵在战斗中阵亡,他们同样为了保卫家园和国家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地方武装的官兵,虽然装备和训练可能不及正规军,但他们的抵抗精神和牺牲精神同样值得尊敬。

此外,盟军中的美国军队也有19名将士在腾冲战役中阵亡。他们的牺牲体现了盟军之间的团结和协作,也是中美两国在抗战中友谊和合作的见证。

参考资料

走进腾冲国殇墓园 聆听中国远征军英勇抗战血泪史.中国日报网.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