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集新书》是一本1994年由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潘重规负责编著。本书详细介绍了变文辑本等相关知识。

简介

书名:敦煌变文集新书

作者:潘重规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4

ISBN:957-668-257-6

作者简介

1949年去台湾省,先后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兼国文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73年退休。应聘为法国巴黎第三大学访问教授。翌年返台,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研究教授。曾获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韩国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1992年,敦煌研究院为推崇先生数十年来在倡导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投注的心力及其在研究上的贡献,特由院长段文杰先生率团来台颁赠该院荣誉院士头衔;1995年,因于中华文化卓有贡献,荣获台湾地区行政机构文化奖;2000年7月,中国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敦煌市研究院为庆祝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表彰先生的成就与贡献,特颁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贡献奖"。

潘重规先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创办《敦煌学》杂志;著有《唐写文心雕龙残本合校》、《敦煌诗经卷子研究论文集》、《敦煌变文集新书》、《瀛涯敦煌韵辑新编》、《瀛涯敦煌韵辑别录》、《列宁格勒十日记》等;主编《“中央”图书馆藏敦煌卷子》、《敦煌俗字谱》、《敦煌变文论集》等;还著有《红学六十年》诸书,编有《红楼梦研究专刊》、《龙手鉴新编》等。

引言

敦煌石室藏书的发现,震动了国际学术界。其中最重要而绝传已久的变文,尤为近代学人所注目。关于变文的名称、体制、流变、范围,孙楷第向达王重民周绍良等著名学者考证详,发挥甚备,在此不拟多加讨论。关于汇集变文材料,以供学人研究与参考者,前有周绍良编的敦煌变文汇录,后有王重民等所合编的敦煌变文集。王编根据一百八十七个写本,过录之后,经过互校,编成七十八种。每一种,篇中有旁注,篇末有校记。就数据供应,披阅便利方面看来,已被国际学者公认是所有变文辑本中最丰富的一部。王重民先生自己也称:「这可以说是最后最大的一次整理。」因此,自公元一九五七年出版以来,海内外研究变文的学人,无不凭借此书为立说的根据。无疑的,「敦煌变文集」在国际学术界中已建立了崇高卓越的地位。

我在1976年秋季,旅游欧洲,赓续五六个暑假,曾将巴黎伦敦所藏的敦煌变文卷子,一卷一卷的和敦煌变文集校对,发现王重民等抄录的错误非常的多。举几桩重大的来说:

(一)标题的错误。敦煌变文集卷四载祇园因由记一篇。王庆菽校记云:「本卷有两本,今以编号伯二三四四卷为原卷,校以伯三七八四卷,今称为甲卷。标题原卷原缺,据甲卷尾题补。」我仔细观察伯三七八四卷的尾题,是朱笔写的「已上祇园●记」六字。「●」是图的俗字,王氏误认作「因由」二字。我们知道,莫高窟的壁画中,现存祇园记图还不少。这篇祇园图记可能是根据祇园图而写的记文。为了这个用朱笔写的标题,颜色非常黯淡,我还商请法国图书馆东方部隋丽玫主任,特别把原卷拿到显微室红外线影视机下透视,确实是「祇园●记」,而不是「祇园因由记」。

(二)章句的错误。敦煌变文集卷七载左街僧录大师压座文,全文只存二十六句,是组合三首律诗和第四首律诗开头两句的残卷。本来文意可通,被王庆菽误改误抄,以致不堪卒读。现在把原卷和王集的文字抄录于后,作一比较。原卷没有标点,是我后加的。

三界众生多爱痴,致令烦恼镇相随。

改头换面无休日,死去生来没了期。

饶俊须遭更姓字,任奸终被变形仪。

直教心里分明着,合眼前程总不知。

假饶不被改形仪,得个人身多少时,

十月处胎添相貌,三年乳哺作婴儿。

宁无命向脐风谢,也有恩从撮口离,

子细思量争不怕,纔生便有死相随。

设使身成童子儿,年登七八岁髻双垂。

父怜编草竹为马,母惜胭●黛染眉。

女即使闻周氏教,儿还教念百家诗,

算应未及甘罗贵,早被无常暗里追。

年弱冠又何移,渐渐颜高即可知。

以上是原卷的文字,王氏抄录校订成:

三界众生多爱痴,致令烦恼镇相随,

改头换面无休日,死去生来没了期。

饶纵须遭更姓字,任奸终被变形仪,

直教心里分明着,合眼前程总不知。

假饶不被改形仪,得个人身多少时,

十月处胎添相貌,三年乳哺作婴儿。

宁无命向脐风谢,也有恩从撮口离。

子细思量争不怕,纔生便有死相随。

设使身成童子儿,年登七八岁,

髻双垂父怜。编草竹为马,

母惜胭●黛染眉。女郎使闻周氏教,

儿还教念百家诗,算应未及甘罗贵,

早被无常暗里追。笄年弱冠又可多,

渐渐颜高即可知。

此压座文全是七字句,仅「年登七八岁髻双垂」一句例外,王氏失察,以致断错了句读,损害了对仗,破坏了押韵,使得文义不通,造成了严重的错误。王氏又不懂「饶俊」的意义,把俊字改成纵。其实「饶俊」和「任奸」相对,是说任你奸诈,饶你俊俏,终须轮回生死,改变形仪,更换姓字。如果改作「饶纵」,就不知所云了。王氏又误「女即」作「女郎」,这是抄写不细心。误末句「何移」作「可多」。这是王氏看原卷或照片不真切的原故。因为原卷有一长画拖过「何移」二字中间,墨色较淡,乃是写字的人不慎污染,王氏以为系将二字偏旁抹去,故误抄成「可多」二字。「笄年弱冠又可多」,不成文理。「笄年弱冠又何移,渐渐颜高即可知,」是说年轻时容貌没有什么改移,渐渐年高,容貌就会发现衰老了。而且此二句是七律的开头,照例应该押韵;「多」、「知」不押韵,而「移」、「知」却是押韵的。像这样的错误,如果不加改正,那就遗误后学不浅了。

(三)分篇的错误。敦煌变文集卷七载四兽因缘一篇。这篇变文是和另一篇破魔变同钞在一个巴黎编号伯二一八七的卷子上。在破魔变尾「居净土寺释门法律沙门愿荣写」题记之后和「四兽因缘」标题之前,有一行半的文字,「又将称赞功德奉用庄严我都僧统和尚伏愿长承帝泽为灌顶之国师永镇台阶赞明王于物理化学。」这一行半的文字,本来应该属于破魔变的,王氏误将它系属于四兽因缘。恰好四兽因缘正文之后,又抄了一篇唐僧统和尚赞述四兽恩义颂。王氏误以唐僧统和尚即都僧统和尚。其实唐僧统和尚是称呼敦煌市一个僧人,都僧统乃是管理释徒的僧官。王氏做出错误可笑的结论说:「按此文(规案:指四兽因缘)前之字所云,可见本文是僧统和尚讲经。」何以知道他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呢?因为有关讲经的一行半文字,确实应该属于破魔变。破魔变发端有「以此开赞大乘所生功德,谨奉庄严我当今皇帝贵位,伏愿长悬舜日,永保尧年,延凤邑于千秋,保龙图于万岁。伏愿我府主仆射,神资直气,岳降英灵,」「谨将称赞功德,奉用庄严我府主司徒。」「次将称赞功德,谨奉庄严国母圣天公主。」「又将称赞功德,奉用庄严合宅小娘子郎君贵位。」伦敦斯三四九一破魔变文卷子此下有「又将称赞功德,奉用庄严我都僧统和尚,伏愿长承帝泽,为灌顶之国师,永镇台阶,赞明王于物理化学,」正与伯二一八七号破魔变尾一行半题字完全相同;可见此一行半文字是愿荣漏去,补抄在题尾后面的。总之,这一行半文字必然是属于破魔变文的,绝对和四兽因缘无关。讲破魔变文的和尚赞颂庄严了皇帝、府主、国母、小娘子郎君之后,又赞颂庄严僧官都僧统。因为讲经变文流行之后,深入政府民间,不仅用来宣传教义,也用来祈福灾。例如敦煌变文集第五编载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便是敦煌石室保留下来一篇在皇宫里祝寿的讲经变文。后李嗣源李亶,生于李漼咸通八年(公元八六七)重阳节长兴四年,他六十七岁的寿辰,请和尚在中兴殿讲仁王护法经。和尚讲经时颂圣也说:「以此开赞大乘所生功德,谨奉上严尊号皇帝陛下,……皇后……淑妃,」还有篇中所提到的宋王、潞王,俱与史实相合。可见是当时祝寿讲经文的底本。和尚讲经,同时颂圣,这是事实,但却与四兽因缘那篇变文无关。

以上所举,不过略陈大端。还有许多极难校正的错误,不但没有机会阅读原卷的学者,无法判断;即使看过原卷的学者,也不易发觉它的错误。最大的原因,是变文卷子多半是唐五代十国时的写本。钞写的文字讹俗满纸,但是讹俗之中,又自有它的习惯,自有它的条理,如果你不小心推敲,擅作主张,便会陷于错误之中而不自觉。例如精研甲骨钟鼎石刻以及敦煌市写本的罗振玉先生,他在「跋龙龛手鉴」中说:「考●字从外生,断其文,当是甥字别体,此注音外,疑未必然。」他没有留意伍子胥变文,伯二七九四卷:「子胥有两个●甥」,斯三二八卷作「子胥有两个●甥」,●、●都是外的俗写,因与甥连文,偏旁或连类加男作「●」,或加生作「●」,龙龛手鉴音外是对的,罗氏肊断却错了。所以校录敦煌变文写本,最难克服的便是文字障。简括说来,有字形无定之障,有偏旁无定之障,有繁简无定之障,有行草无定之障,有通假无定之障,有标点无定之障(说详拙著敦煌市卷子俗写文字与俗文学之研究)。这许许多多的障碍,使得历来校录敦煌写本的学者,如罗振玉胡适向达王重民诸先生等,凭他们卓越的学问智识,单作抄写誊录的基本工作,还是免不了发生相当繁多而且严重的错误,这便是我不得不耗费五六年的时间,仆仆于伦敦、巴黎的图书馆,披校卷子十余过的原因。

前年秋季,敦煌学国际研讨会在巴黎举行。日本学者在会中提到王重民等编的敦煌变文集,特别加以推崇。有些法国、日本、和我国研究敦煌学的学者,知道我曾作校订变文集的工作,都一再催促我早日付印。今年夏季,应日本九州岛大学文学部的邀请,作有关敦煌学的演讲,许多学者也殷殷以新校变文集出版之期相询。由于敦煌市写本的复杂纷歧,字体的变异讹滥,无法倩人代抄;几十万字的清稿,只能亲手缮写。因此直到今年春假结束,才将初稿完成,交付排印。全书的体例,另见例言,简单的说,是以敦煌变文集七十八种变文为底本。变文集有错误的,加以订正,有漏脱的,加以补充。变文集的校记也全部保留,只是将错误的改正,缺少的增加。凡是新校的都冠以「规案」二字,以资区别。虽然新校的分量相当多,但是我仍保留原名,只加「新书」二字,定名为「敦煌变文集新书」。新书以旧书为基础,旧书也包含在新书之中。不仅增添旧书以外的新材料,也提出我个人的新说法。新旧同时陈列,读者展卷了然。新旧材料的异同,自可明察;新旧说法的是非,自易判断。这样的做法,对于学人研究和参考,相信会有不少的方便和收获。我往年对姜亮夫先生的瀛涯敦煌韵辑作了一番校订的工夫,更名为新编。在序文中写下了一段恳诚的话,说:

这部书定名为《瀛涯敦煌韵辑新编》,一方面表示本书是姜书的加工,一方面也表示本书是姜书的延续。中国学术典籍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智慧的结晶,它是具有永恒不朽的生命的。我们都只是为它服务的工作人员,但我们都对它有崇高亲切的敬爱。我们希望一个接一个的贡献心力为它做出有价值的工作。我指正姜书的错误,补充姜书的遗漏,但是圣彼得堡藏有一万二千号敦煌市卷子,其中未必没有韵书残卷,也许还有其他未知或未发现的材料,都需要文化工作者为它继续不断的服务。所以我也希望我的书能有一分参考的价值,而得到为它服务的人的指正和补充。

我又继续披肝沥胆的说:我们根据正确的新材料,可以得到正确的新学说;如果根据不正确的新材料,推论出来的新学说,自然也不正确了。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新材料的正确性,纔能消除不正确的新学说,纔能产生正确的新学说。我整理这部瀛涯敦煌韵辑新编,目的便是在继续前辈学者的努力,寻回失落在海外的学术新材料,正确的呈献给学术界人士,作为发明新学说的可靠的根据。我希望从事学术的朋友,为了爱护中国学术的共同心愿,不断的予以指正和修订,使我们获得的新材料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正确,我们不分先后,不分彼此,我们一切都是为了爱护中国学术的共同心愿。

读者只需把上面说的话,将「瀛涯敦煌韵辑新编」几个字,换成「敦煌变文集新书」,便和我今日的心情,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异。我虽然尽了我最大的努力,除校订了王氏的缺失外,又增添了台北图书馆藏的目连变文,和圣彼得堡藏的变文双恩记,但是我仍不敢也不愿像王重民先生那样大胆的说:「这是最后最大的一次整理。」因为谁也不敢断言今后没有新材料出现,我们毋宁希望有更多的新材料出现,继续补充,益臻完善。我这部敦煌变文集新书,只不过为将来从事研讨的人,做了一番扫除清道的工作而已。

现在新书即将出版,内心感到最遗憾的,便是未能求正于法国华学大师戴密微先生。戴先生是研究变文文学的专家,平生酷爱中华学术文化,无域的偏见,抱弘扬的热忱。余年来,我频频往来巴黎伦敦披读敦煌市写本,每有述作,先生辄为文推介于欧洲通报中。1973年7月,我出席巴黎第廿九届国际东方学会。会后,受聘担任巴黎第三大学博士班的教职,寄居巴黎大学城的东南亚馆。次年三月,我践张晓峰先生之约返华冈任教。启行前夕,先生携樽酒至东南亚馆作别,惆怅之色,见于眉宇。我返香港特别行政区寓居,不及半月,忽得先生手书,谓拙著敦煌论述,蜚声士林,法兰西学士院已经通过了他的建议,以汉学茹连奖颁赠给我。并说明法兰西学士院,和我国中央研究院性质略同。又解释茹连奖是法国颁赠给国际有成就的汉学家的崇高荣誉奖,请我务必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事先没有半点透露,既无人向戴先生游扬说项,我也不曾写过一纸履历,更没有填过一份表格,这种无微不至的尊重读书人的礼遇和情意,令我深深感受到学术界罕有的沁人心脾的甘露和风。漂泊异邦,无求有惠,人非木石,岂能不兴知遇之感。其时戴先生和饶宗颐教授合作整理敦煌曲;为了对学术、对先生的回报,我也私自打算,希望和先生共同整理敦煌变文。没料到前年国际敦煌学预定开会之际,先生竟然逝世。我蕴藏着的一番心愿,竟永远没有机会表达,直到今天,纔将此书完成,此中包含了多少先生的鼓励,凭借了多少先生的支持,如果此书对学术界能作出些微的贡献,那纔不致辜负先生的知遇和期望呵! --1982年5月于华冈

叙例

敦煌变文集新书的编次,和敦煌变文集颇有不同。新书是根据变文的发展过程,和变文的形式与内容来排列的。早期的变文居前,生的变文置后。变文的形式和内容大约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讲唱佛经和佛家故事的,第二类是讲唱中国历史故事的。第一类又可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按照佛经的经文,先作通俗的讲解,再用唱词重复解说一遍;第二种是讲说释迦牟尼太子出家成佛的故事;第三种是讲佛弟子和佛教的故事。后两种还是有说有唱。第二类也可分为三种,但不以故事内容分,而是按形式分的。第一种有说有唱,第二种有说无唱或有唱无说,第三种是对话体。这一分类和分类的排列次序,正好反映了变文的发生、发展和转变为话本的全部过程,我在拙稿「敦煌变文新论」里曾举出这一串发生、发展和转变事实的论证,在此不再多说。王重民等编纂敦煌变文集,以讲唱历史故事的变文领前,以讲唱佛经的变文押后,这便看不出变文发展的先后流变。因此,敦煌变文集新书把讲唱佛经的变文改放在前面;而押座文又是讲经的先声,所以把押座文冠于全书之首。押座文和讲经文中,新加入了圣彼得堡藏的一篇押座文和双恩记、维摩碎金、维摩诘经讲经文、十吉祥讲经文四篇讲经变文,以及台北图书馆藏的一篇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经讲经文。此外,又增加了新发现的秋吟一本,和日本龙谷大学藏悉达太子修道因缘一篇。其余各篇的次第,也按性质内容有所调整。至于敦煌变文集卷八所载搜神记与孝子传,虽然不是变文,但却保存了变文的原始材料,故仍旧附录于后。

经过调整编排,新书的次序:第一卷是押座文,凡九篇;第二卷是讲经变文,凡二十三篇;第三卷是讲释迦太子出家成佛故事的变文,凡十二篇。第四卷是讲佛弟子和佛教故事的变文,凡十二篇。第五卷是有说有唱的历史故事变文,凡九篇。第六卷是有说无唱或有唱无说的历史故事变文,凡十篇。第七卷是对话体的变文,凡八篇。尚有百鸟名一篇,颇似杂咏事物的唱辞,缀置在卷末。第八卷附录变文资料,凡二篇。总计敦煌变文集新书八卷,凡八十六篇。计敦煌变文集原录七十八篇,新增者八篇。新书以敦煌变文集为底本,凡增补者,皆加「规案」以示区别。

新书校辑的条例,依敦煌变文集的成规,兹说明如后:

一 文题

1 凡有原题者依原题,原题前后题不同者依前题,无前题者依内容或他书拟补文题,而以〔 〕括之,并在校记第一条内作说明。

二 底本与校本

1 凡有两卷以上者,以比较完整、比较清晰之本为底卷、而以他卷校之。底卷在校记内称原卷,别卷以甲乙丙丁……为次,并作为代号。各卷的原编号、题记及书写残缺情况,均记入校记第一条。

2 录底卷原文,凡缺字、误字、及不易认识之字均依原样迻录。

三 校勘体例

1 由于变文多俗语,而抄写的人又限于学力,所以各本上异文和差别字甚多。因有影印卷子可资考核对照,故不关重要的异文均从省略。而特别着重在缺字、误字、别字及不易认识的文字上面,尽可能扫除这些阅读上的障碍。

2 凡底本的缺字用□表之,缺若干字即用若干□。若不能确定所缺字数,则用……表之,而在校记内注明约缺若干字。(缺角、残行、空洞、破字有需说明者亦在校内注明之。)

3 凡缺字能据别本或上下文补足时,所补之字以〔 〕括之。如底本原是脱误,则先作〔□〕,然后注补字于( )内。

4 误字和别字多是因字形或字音相近致误的,凡是校者以意改正的均注于该字之下,而用( )括之;据别本校正的,凡可从者注于( )内,再于校记中记明所据何本;次要异文不注于( )内,只记于校记中。其他最常见的别体字,如「暂」作「蹔」或「●」,「惭」作「●」,「叆」作「叆●」,一般可以认识者,则不加注解。

5 不易认识的字大概是唐末五代的俗体字,而今已不通用,凡经过研究而能确信者,则依误字、别字例用( )注于该字之下;不能确信而又可备一说者,则记所疑于校记内。

6 敦煌写本中有很多的同声通用字,如「犹」与「由」、「如」与「而」、「以」与「已」、「列」与「烈」、「事」、「仕」与「士」、「留」与「流」、「感」、「憨」与「敢」之类,在今日阅读起来,有的地方很容易看出,有的地方不容易看出,凡有需要注解方能明显的地方,亦间采用别字例( )注之。

四 标点与分段

1 散文与韵文分段。韵文分两层排列,散文内应再分段者提行。

2 基本上采用「标点符号用法」所规定的标点,但有的如破折号,使用极少。

3 问答词用「 」括之。

4 〔 〕( )两符号,校勘文字时专用之,已在「校勘体例」内说明。

目录

敦煌变文集新书引言

敦煌变文集新书叙例

卷一

一、八相押座文

二、三身押座文

三、维摩经押座文

四、温室经讲唱押座文

五、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

六、左街僧录大师压座文

七、押座文(一)

八、押座文(二)

九、押座文(三)

卷二

一、长兴县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

二、双恩记

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

四、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一)

五、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二)

六、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三)

七、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四)

八、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一)

九、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

十、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十一、维摩诘经讲经文(二)

十二、维摩诘经讲经文(三)

十三、维摩诘经讲经文(四)

十四、维摩诘经讲经文(五)

十五、维摩诘经讲经文(六)

十六、维摩碎金

十七、维摩诘所说经讲经文

十八、十吉祥讲经文

十九、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

二十、●常经讲经文

廿一、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一)

廿二、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二)

廿三、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经讲经文

卷三

一、太子成道经一卷

二、悉达太子修道因缘

三、太子成道变文(一)

四、太子成道变文(二)

五、太子成道变文(三)

六、太子成道变文(四)

七、太子成道变文(五)

八、八相变

九、破魔变文

十、降魔变文一卷

十一、难陀出家缘起

十二、祇园图记

卷四

一、目连缘起

二、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

三、目连变文

四、地狱变文

五、频毗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

六、欢喜国王缘

七、丑女缘起

八、不知名变文(一)

九、不知名变文(二)

十、不知名变文(三)

十一、秋吟一本(一)

十二、秋吟一本(二)

卷五

一、伍子胥变文

二、孟姜女变文

三、汉将王陵

四、李陵变文

五、苏武李陵执别词

六、王昭君变文

七、董永变文

八、张议潮变文

附录一

附录二

九、张淮深变文

卷六

一、舜子变

二、韩朋赋一卷

三、秋胡变文

四、捉季布传文一卷

五、季布诗咏

六、西汉刘家太子传

七、●山远公话

八、韩擒虎话本

九、李世民入冥记

十、叶净能诗

卷七

一、孔子项托相问书

附录一 小儿论

附录二 新编小儿难孔子

二、晏子赋

三、燕子赋(一)

四、燕子赋(二)

五、茶酒论一卷并序

六、下女〔夫〕词一本

七、四兽因缘

八、●书一卷

九、百鸟名君臣仪仗

卷八

一、搜神记一卷

二、孝子传

篇章摘录

三身押座文

常嗟多劫处轮回,末法世中多障难。

惭愧我世尊悲愿重,唯留佛教在世间。

向娑婆世界作舟船,五浊劫中为导首。

只是众生恶业重,敬信之心大晒希。

见人造恶处强攒头,闻道说经则佯不采(睬)。

今生少善不曾作,来世觅人身大晒难。

不知不觉大忙忙,不怕不惊长造罪。

若不是者死王押头着,准拟千年余万年。

今朝希遇大乘经,似见优昙婆罗花一种;

暂解闻听微妙法,万劫身中恶业消。

轮王髻宝此时逢,穷子衣珠今日得,

十法行中行一行,六千功德用严身。

既能来至道场中,定是愿闻微妙法;

乐者一心合掌着,经题名字唱将来。

今朝法师说其真,坐下听众莫因循;

念佛急乎归舍去,迟归家中阿婆嗔。

舜子变

姚(尧)王里(理)化之时,日浴千般祥瑞。舜有亲阿娘在堂,乐登夫人便是。乐登夫人染疾在床,三年不岂(起),夫人唤言苦瘦(瞽叟),「立有姑(孤)男姑(孤)女,流(留)在儿婿手顶(头),愿夫莫令边(鞭)耻。」苦嗽(叟)报言娘子:「问疾病●有,夫人大须摄治。」道了命终。舜子三年池(持)孝,淡眼(服)十日寡体。

苦嗽(瞽叟)唤言舜子:「我舜子小(少)失却阿娘,家里无人主领;阿耶取(娶)一个计(继)阿娘来,我子心里何似?」舜子抄手启阿耶:「阿耶若取得计阿娘来,也共亲阿娘无二!」

若嗽(瞽叟)取得计阿娘,不经旬日中间,苦嗽唤言舜子:「辽阳城兵马下,今年大好经记(纪)。阿耶暂到辽阳市,沿路觅些些宜利,遣我子勾当家事。」

去时只道壹年,三载不归宅李(里),儿逆(忆)阿耶长段(肠断),步琴悉(席)上安智(置)。舜子府(抚)琴忠(中)间,门前有一老人立地。舜子即忙出门:「老人〔万〕福尊体!老人从何而来?」老保(老〔人〕报)郎君:「昨从杨(辽阳)城来,今得阿耶书信。」舜子走入宅门,跪拜阿娘四拜。后阿娘见舜子跪拜四拜,立读(五毒)嗔心便岂(起)。「又不是时朝节日,又不是远来由喜,政(正)午间跪拜四拜,学得甚媿(鬼)祸述靡(术魅)!」舜子叉手启阿娘:「阿耶暂到寮杨(辽阳市),遣舜子勾当家事。去时即来一年,三载不归宅里。儿逆阿耶肠段(断),步琴悉上安智。舜子府琴忠间,门前有个老人,昨从寮杨城来,今得阿耶书信,两拜助(祝)阿娘寒温,两拜助(祝)阿娘同喜。」

后阿娘闻道苦嗽到来,心里当时设计,高声唤言舜子:「实若是阿耶来,家里苦无供备;阿娘见后园果子,非常最好,红桃先(鲜)味。我若嘀(摘)得桃来,岂不是于家了事!」舜子问(闻)道摘桃,心里当时欢喜。舜子上树摘桃,阿娘也到树底。解散自家头计,拔取金●(钗)手里,次(刺)破自家脚上,高声唤言舜子:「我子是孝顺之男,岂不下树与阿娘看次(刺)。」舜子闻言,将为是真无为(伪)舜子即忙下树。

房中卧地不起,不经三两□□□□□□叟来至。瞽叟入到宅门,直到自家房□□□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瞽叟问言:「娘子前后见我不归,得甚能欢能喜?今日见我归家,床上卧不起,为复是邻里相争,为复天行时气?」后妻忽闻此言,满目摧摧下泪。「自从夫去潦杨(辽阳市),遣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见妾后园摘桃,树下多里(埋)恶刺,刺我两脚成疮,疼痛直连心髓。当时便拟见官,我看夫妻之义。老夫若也不信,脚掌上见有脓水。见妾头黑面白,异生猪狗之心。」

瞽叟唤言舜子:「阿耶暂到辽阳,遣子勾当家事,缘甚于家不孝?阿娘上树摘桃,树下多埋恶刺,刺他两脚成疮,这个是阿谁不是?」舜子心自知之,恐伤母情;舜子与招伏罪过,又恐带累阿娘。「己身是儿,千重万过,一任阿耶鞭耻。」瞽叟忽闻此言,闻嗔且不可嗔,闻喜且不是喜,高声唤言:「象儿!与阿耶三条荆杖来,与打杀前家歌(哥)子!」〔象〕儿〔闻〕道取荆杖,走入阿娘房里,报云:「阿耶交儿取杖,打杀前家歌(哥)子!」后妻报言瞽叟:「男女罪过须打,更莫交分疏道理。」象儿取得荆杖到来,数中拣一条?牞,约重三两便下是。把舜子头发,悬在中庭树地,从项决到脚●,鲜血遍流洒地。

瞽叟打舜子,感得百鸟自鸣,慈乌洒血不止。舜子是孝顺之男,上界帝释知委,化一老人,便往下界,来至方便与舜,犹如不打相似。舜即归来书堂里,先念论语孝经,后读毛诗礼记。

后阿娘亦见舜子,五毒嗔心便起。「自从夫去辽阳市,遣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东院酒席常开,西院书堂常闭,夜夜伴涉恶人,不曾归来宅里。买(卖)却田地庄园,学得甚鬼祸术魅!大杖打又不死,忽若尧王敕知,兼我也遭带累。解士(事)把我离书来,交〔我〕离你眼去!」瞽叟报言娘子:「他缘人命致重,如何打他鞭耻?有计但知说来,一任与娘子鞭耻。」后妻报言瞽叟:「不鞭耻万事绝言,鞭耻者全不成小事。」

不经两三日中间,后妻设得计成。妻报瞽叟曰:「妾见后院空仓,三二年来破碎,交伊舜子修仓,四畔放火烧死。」瞽叟报言娘子:「娘子虽是女人,说计大能精细。」瞽叟唤言舜子:「阿耶见后院仓,三二年破碎;我儿若修得仓全,岂不是儿于家了事。」舜子闻道修仓,便知是后阿娘设计,调和一堆泥水。舜子叉手启阿娘:「泥水生治不解,须得两个笠子。」后阿娘问瞽叟曰:「是你怨(冤)家修仓,须得两个笠子。大伊怨家上仓,不计是两个笠子,四十个笠子也须烧死。」舜子纔得上仓舍,西南角便有火起。第一火把是阿得(后)娘,续得瞽叟第二,第三不是别人,是小弟象儿。即三具火把铛脚且烧,见红炎连天,里(黑)烟且不见天地。舜子恐大命不存,权把二个笠子为●,腾空飞下仓舍。舜子是有道君王,感得地神拥起,逐(遂)不烧,毫毛不损。归来书堂院里,先念论语孝经,后读毛诗礼记。

后阿娘又见舜子,五毒恶心便起。「自从夫去辽阳市,遣妾勾当家事,前家男女不孝,东院酒市(席)常开,西院书堂常闭,夜夜伴涉恶人,不曾归来宅里。买(卖)却田地庄园,学得甚崇祸术魅,大杖打又〔不〕死。三具火烧不煞,忽若尧王敕知,兼我也遭带累。解事把我离书来,交我离你眼去。」瞽叟报言娘子:「缘人命致重,如何但修理他。有计但知说来,一任与娘子鞭耻。」后妻报言瞽叟:「不鞭耻万事绝言,鞭耻全成小事。」

不经旬日中间,后妻设得计成:「妾〔见〕厅前枯井,三二年来无水,交伊舜子淘井,把取大石填压死。」瞽叟报言娘子:「娘子虽是女人,设计大能精细。」高声唤言舜子:「阿耶厅前枯井,三二年来无水,汝若淘井水出,不是儿于家了事。」舜闻涛(淘)井,心里知之,便脱衣裳,井边跪拜,入井涛泥。上界帝释,密降银钱五百文,入于井中。舜子便于泥樽中置银钱,令后母挽出。数度讫,上报阿耶娘:「井中水满钱尽,遣我出着,与饭一盘食者,不是阿娘能德。」后母闻言,于瞽叟诈云:「是你怨(冤)家有言,不得使我银钱,若用我银钱者,出来报官,浑家不残性命?」瞽叟便即与大石填塞。后母一女把着阿耶,杀却前家歌(哥)子,交与甚处出头。阿耶不听,拽手埋井。帝释变作一黄龙,引舜通穴往东家井出。舜叫声上报,恰值一老母取水,应云:「井中是甚人乎?」舜子答云:「是西家不孝子。」老母便知是舜,牵挽出之。舜即泣泪而拜。老母便与衣裳,串(穿)着身上,与食一盘吃了。报舜云:「汝莫归家,但取你亲阿娘坟墓去,必合见阿娘现身。」说词已了,舜即寻觅阿娘墓。见阿娘真身,悲啼血。阿娘报言舜子:「儿莫归家,儿大未尽,但取西南角历山,躬耕必富贵。」

舜取母语,相别行至山中,见百余倾(顷)空田;心中哽噎。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与觜耕地开垄,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其岁天下不熟,舜自独丰,得数百石谷来。心欲思乡,拟报父母之恩。行次临河,舜见以郡(一群)鹿,叹曰:「凡为人身,游鹿不相似也。」泣泪呼(吁)嗟之次,又见商人数个,舜子问云:「冀郡姚家人口,平善好否?」商人答云:「姚家千万,阿谁识你亲情?有一家姚姓,言遣儿涛井,后母嫉之,共夫填却井煞儿。从此后阿爷两目不见,母即顽遇,负薪诣市,更一小弟,亦复痴癫,极受贫乏,乞食无门。我等只识一家,更诸姚姓,不知谁也。」舜子当即知是父母小弟也。心口思惟,口亦不言。

舜来历山,俄经十载,便将米往本州岛。至市之次,见后母负薪,诣市易米。值舜籴()于市,舜识之,便粜与之。舜得母钱,佯忘安着米囊中而去。如是非一。瞽叟怪之。语后妻曰:「非吾舜子乎?」妻曰:「百丈井底埋却,大石之,以土填却,岂有活理?」瞽叟曰:「卿试牵我至市。」妻牵叟诣市,还见粜米少年,叟谓曰:「君是何贤人,数见饶益。」舜曰:「见翁年老,故以相饶。」叟耳识其声音曰:「此正似吾舜子声乎?」舜曰:「是也。」便即前抱父头,失声大哭。舜子拭其父泪,与舌舔之,两目即明。母亦聪慧,常复能言。市人见之,无不悲叹。

当时舜子将父母到本家庭。瞽叟(泣曰:)吾之孝〔子!〕,不自斟量,便集邻里亲眷,将刀以杀后母。舜子叉手启大人:若杀却阿娘者,舜元无孝道,大人思之。」邻里悲哀,天下未门(闻)此事。父放母命以后,一心一肚快活,天下传名。尧帝闻之,妻以二女,大者娥皇,小者女英。尧遂卸位与舜帝。●(英)生商均,不肖,舜由此卸位与夏禹王。其诗曰:

瞽叟填井自目盲,舜子从来历山耕。

将米冀都逢父母,以舌舔眼再还明。

又诗曰:

孝顺父母咸(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

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

舜子至孝变文一卷

检得百岁诗云:「舜年廿,学问。,尧举之。五十,大行天下事。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在位卅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县之野,年百岁。葬于南九疑,是为零陵区。舜子姓姚,字重华。」又检得历帝纪云:「舜号有虞氏,姓姚,目有重瞳。父名瞽叟,母号握登,之后,黄帝九代孙。都平阳县,后都蒲阪。大禹代立。」孔安国云:「舜在位五十年,年一百十二岁。崩,葬苍梧野九疑山。帝舜元年戊寅。」

天福十五年岁当己酉朱明宾之月蓂生拾肆叶写毕记。

晏子赋

昔者齐晏子使于南梁为使,梁王问左右曰:「其人形容何似?」左右对曰:「使者晏子,极其丑陋,面目青黑。且唇不附齿,发不附耳,腰不附,既貌观占(瞻),不成人也。」

梁王见晏子,遂唤从小门而入。

梁王问曰:「卿是何人,从吾狗门而入?」晏子对王曰:「王若置造人家之门,即从人门而入;君是狗家,即从狗门而入。有何耻乎?」

梁王曰:「齐国无人,遗卿来〔也〕!」晏子对曰:「齐国大臣七十二相,并是聪明智惠,故使向智量之国去;臣最无智,遣使无智国来〔也〕。」

梁王曰:「不道卿无智,何以短小?」晏婴对王曰:「梧桐树虽大里空虚,井水虽深里无鱼,五尺大蛇怯蜘蛛,三寸车辖制车轮。得长何益,得短何嫌!」

梁王曰:「不道卿短小,何以黑色?」晏子对王曰:「黑者天地之性也。黑羊之肉,岂可不食?黑牛驾车,岂可无力?黑狗?兔,岂可不得?黑鸡长鸣,岂可无则?鸿鹤虽白,长在野田;丧车虽白,恒载死人。漆虽黑向其前,黑挺虽黑在王边。采桑椹黑者先尝。方知此言见白何益!」

〔又〕晏子对王曰:「剑虽三尺,能定四方,麒麟虽小,圣君瑞应;箭虽小,煞猛虎;小锤能鸣大鼓。方知此言见大何益!」

梁王问曰:「不道卿短小,卿先祖是谁?」晏婴对王曰:「体有于丧生于事,粮稻米出于粪土,健儿论功,儿说苦,今臣共其王言,何劳问其先祖!」

王乃问晏子曰:「汝知天地之纲纪,阴阳之本姓(性),何者为公?何者为母?何者为左?何者为右?何者为夫?何者为妇?何者为表?何者为里?风从何处出?雨从何处来?霜从何处下?露从何处生?天地相去几千万里?何者是君子?何者是小人?」晏子对王曰:「

九九八十一,天地之纲纪;八九七十二,阴阳之本性。天为公,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南为表,北为里,东为左,西为右,风出高山,雨出江海,霜出青天,露出百草。天地相去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里。富贵是君子,贫者是小人。出语不穷,是名君子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