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德祥

金德祥

金德祥(1910年2月6日—1997年),嘉兴市人,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文昌鱼研究的开拓者、海洋硅藻研究的奠基人。193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动物系,1935年获岭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回到厦门大学任讲师。曾任厦门大学副教务长、工会副主席、生物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

人物经历

金德祥1929年毕业于浙江嘉兴秀州中学,受生物老师的影响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因师资设备欠缺转厦门大学并获学生助教工作。193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动物学系(副系化学系),获学士。1935年获广州岭南大学理学硕士学位(主修寄生虫,副修畜牧学),并任岭南大学生物系助教。同年,转任厦门大学生物系讲师兼海产生物研究场研究员、生物材料处主任。1940年,任福建省农业改进处技正,受聘福建省农学院副教授兼科学馆馆长。1942年,任福建医科大学教授兼寄生虫教研室主任。1944年起,历任福建省动植物研究所专任研究员、西北医学院教授、中正医学院教授;1946年,返任厦门大学教授。金德祥1953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任农工党厦门市委第二至六届委员,第八、九届顾问,厦门大学支部委员;先后当选厦门市第二至五届人大代表、福建省第三届人大代表及福建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

社会任职

金德祥曾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中国藻类学会理事、福建海洋湖沼学会和海洋学会副理事长、福建水产学会名誉理事长,《海洋与湖沼》编委、顾问,《海洋学报》编委、顾问,《台湾海峡》副主编、顾问,国家科委海洋组生物分组成员等。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植物学教研室主任、生物系副主任、仪器管理部主任、副教务长、工会副主席等职,并兼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国务院授予金德祥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贡献

金德祥从事生物学教学与研究60余年,成果丰硕,发表学术论著112篇、专著7部、译著1部、《金德祥文集》1部,发现绦虫纲1个新种、硅藻1个新属、194个硅藻新种及新变种。

金德祥较早对厦门市海域的文昌鱼进行调查研究。1933年发表《厦门文昌鱼渔业调查》《厦门文昌鱼的生物学》,1953年他针对刘五店海域的文昌鱼渔业,进一步开展文昌鱼的生物学研究,出版发表《文昌鱼》(1957年)、《厦门文昌鱼早期胚胎发育的观察》(1964年)等多篇重要论著,1984年将厦门文昌鱼命名为“白氏鳃口鱼”。

金德祥从1935年就开始对厦门海洋浮游硅藻浮游动物的研究,开创了中国硅藻学科。在他的主持和指导下,先后出版发表了《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主编,1964年)、《中国硅藻目录》(1987年)、《中国海洋硅藻的地理分布》(1987年)等。其中《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是中国硅藻学的第一部专著,收录了中国沿海主要浮游硅藻228种,其中包括一个新属和63种中国新记录。1978年发表《硅藻分类系统的探讨》,根据化石和曲壳藻(Achnanthes)等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硅藻分类系统,这是自1928年Karsten的硅藻分类系统问世以来的重要创见,相关研究成果获福建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9年,金德祥参加中国藻类学会成立大会并作《东海表层沉积硅藻》学术报告,这是中国有关海洋沉积硅藻专题的首次报道。编著的《中国海洋底栖硅藻类(上卷)》(1982年)、《中国海洋底栖硅藻类(下卷)》(1992年)、《海洋硅藻学》(1991年)等是我国硅藻研究中首批系列出版物,达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并奠定我国海洋硅藻类研究基础,成为国内海洋及水产院校教研的重要参考,并获国家教委198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海洋底栖硅藻类(上卷)》参加1983年度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并应联邦德国Springer·verlag公司邀请译成英文向国外发行,美国硅藻学权威G.W.Andrews评价《中国海洋底栖硅藻类》是一部中国区域底栖硅藻的重要著作。金德祥研究成果还多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等举办的国际硅藻会议上交流。

1972年,他得到上级领导的同意,重建硅藻研究组。当时,研究组只有两张旧实验桌、一个旧橱子、一台老式显微镜。他带领研究组成员从屋角垃圾堆里找回一些标本、玻片,缺乏经费无法订购国外的图书、杂志,就从兄弟院校那里翻拍复制,实验室的设备也是倡旧利废。他常说,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还有困难,但我们的成果却要与发达国家并驾。鼓励大家脚踏实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出成绩。后来经费有所增加,但他仍然再三强调勤俭节约,每半年都要检查经费使用情况,有计划地逐年增加一些设备。实事求是,说到做到。他平日总是准时来到实验室,与大家一起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凡是出现新问题或关键阶段,都要亲自到场、仔细过问,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带病坚持工作,在病房里还要写作,并检查研究组的工作进度,一丝不苟地指导组内同志翻译文献。

金德祥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他常说:“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掌握自然的本原应用于实践”,“科研工作者要时时惦记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1937年随厦门大学内迁长汀期间,他结合当地发生的病情,开展人畜寄生虫的研究,完成《山羊体内寄生虫调查报告》(1940年)、《长汀治蝗》(1941年)、《长汀寄生蠕虫》(1941年)、《长汀肺蛭》(1942年)、《沙县钩虫》(1944年)和《人体寄生虫学图谱》(1943年)等。结合生产实践,向福建省水产学会等提出《福建省缢蛏天然附苗规律的探讨》(1962年)、《海水人工育苗初期幼体大量死亡的探讨》(1979年)。1956年带领学生做《连江的缢蛏和什色蛤仔的食料》研究,1957年开展《厦门附近的牡蛎的食料》研究,1977年完成《福建省紫菜敌害硅藻的调查》。他不顾年迈常和青年学生一起,在没膝的淤泥中长时间测定各种数据,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这些成果直接为水产养殖业服务,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因硅藻化石与地层划分、油田勘探有密切关系,1989年他带领研究组同事快速拿出分析数据《大亚湾挂板、设施等等附着硅藻的研究》,为广东大亚湾开发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参考资料

厦门农工党党员先贤谱——金德祥.农工党厦门市委.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