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由伊凡·蒲宁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七年,从1927年至1933年。小说通过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及青年时代的经历,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深入探讨了主人公对于自然、家乡、亲情、爱情以及周遭世界的情感体验,展现了青年人物的成长轨迹及其内心变化。
剧情简介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故事围绕着主人公阿列克谢·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种种经历展开。这些经历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情节脉络,而故事则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的。在这部作品中,“我”的情感体验成为了重点,包括对大自然、故乡、家人、爱情以及周围环境的感受。因此,这部作品的体裁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最初,有些人将其归类为作家的“自传”,但伊凡·蒲宁本人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这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是一部小说,但也有一些人坚持称之为“艺术性自传”或回忆录。有些文学评论家甚至将其描述为一种结合了诗歌与散文的新颖体裁,或者是一种类似于哲学性质的长诗,亦或是具有交响乐般丰富层次感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一书中,蒲宁本人将这部作品称为“笔记”。
作者简介
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是一位杰出的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1870年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他在乡间的庄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少年时光,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未能完成中学学业,不得不早早踏入社会,经历了诸多艰辛。步入文坛后,伊凡·蒲宁的社会交往日益增多,其思想境界也随之扩展。他曾有幸结识并受到列夫·托尔斯泰、安东·契诃夫、马克西姆·高尔基等著名作家的影响,从而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蒲宁的创作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十月革命之前和之后。革命爆发后,他于1920年离开俄罗斯,定居巴黎。在国外,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发表了多部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米佳的爱情》《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和《幽暗的林间小径》,并在193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伊凡·蒲宁的创作巅峰期实际上是在国内,尤其是在20世纪初的二十年间。他的早期作品涵盖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小说。1905年俄国革命后,蒲宁的思想日趋成熟,创作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作品,其中《乡村》一书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对蒲宁的作品,批评界存在着多种观点,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评论家们的不同审美视角,同时也反映出蒲宁自身创作理念和世界观的复杂性。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破落贵族、新兴富裕阶层还是贫困农民,都成为他描绘的对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展现旧贵族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衰落的画卷。伊凡·蒲宁强烈反对十月革命,这场革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和痛苦。最终,他在1929年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前往法国巴黎居住。
参考资料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豆瓣读书.2024-09-24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缺书网.2024-09-24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读书网.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