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肠痧
绞肠痧为病症名。又称缩脚肠痈、肠痈。指以右少腹压痛拒按为主症的一种外科病症。多为湿热瘀滞蕴放射性肠炎中、气血凝结所致。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阑尾炎及阑尾脓肿。
绞肠痧在《中国针灸学词典》《幼幼集成》《壮医方剂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书中均有记载。
病因
绞肠痧多为湿热瘀滞蕴结肠中、气血凝结所致。其病发与阑尾的解剖特点及阑尾腔梗阻、细菌感染有关。
临床表现
绞肠痧的急性者初见上腹疼痛,渐转至右下腹,按之痛加剧,右腿屈曲难伸,并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症。重者腹皮拘急,痛势加剧,壮热自汗,右下腹可触及肿块。转为慢性后,右下腹时有隐痛,局部压痛或扪及包块。
治疗
汤药治疗
奔痧救急汤
组成:菘蓝30g,穿心莲15g,蒲公英15g,救必应10g,栀子10g,功劳木10g,旱莲草10g,败酱10g。
用法:水煎服。
方解:绞肠痧为奔痧之危急重症。其病变过程,痧毒除了侵入体表之外,还深入谷道,痧毒壅留谷道,正邪交争,伤及谷道血脉,故出现腹部绞痛、腹泻脓血等。治宜清疫毒,解痧毒,除湿疹。方中重用板蓝根,取其味苦,性寒,可清热毒、除湿毒;配用的穿心莲、蒲公英也都是苦寒清热毒之品,加强板蓝根清解痧毒的作用。三味合用,清疫毒,解痧毒,除湿毒,共为主药、母药。救必应、枝子、功劳木也性味苦寒,具有清热毒、除湿毒的功效,可增强主药、母药的作用,是为帮药。旱莲草虽为补阴药,但其性味甘酸而凉,尚有调理龙路火路的作用,对痧毒损耗的阴液起到补充作用,且有一定的缓解腹部绞痛的作用;败酱性味苦寒,能除湿疹、清热毒,对控制腹泻脓血症状也有一定的作用,二味药共为带药。诸药合作,起到急救作用,能驱毒外出,缓解症状,化险为夷。
运用:1.奔痧救急汤可治疗绞肠痧。辨治要点:高热不退,巧尹(头痛)剧烈,口渴多饮,胸背痧点明显,刮治痧点色紫红量多,腹部绞痛,下痢赤白脓血,甚至腹部胀大如鼓,身体迅速消瘦,神识模糊,甚至休克或昏迷,舌深红,苔黄干,脉急等。2.若伴剧烈奔鹿(呕吐),药食难进,宜酌加止呕吐、利谷道的药物,如水半夏、陈皮等。3.可用于霍乱、中毒性痢疾等病证的治疗。
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黄连各一钱。
用法:不煎,开水泡,微有苦味便行。
针灸治疗
注意:针灸疗法一般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及慢性阑尾炎。若病情控制不住或症状严重,应考虑及时手术治疗。
参考资料
9岁娃反复肚子疼长达7年,竟是肠子多了一截.微信公众平台.2024-12-27
幼幼集成.微信读书.2024-12-27
壮医方剂学.微信读书.2025-01-02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套装共2册).微信读书.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