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蕾(1922年11月30日——2020年2月16日),曾用名张如、张西媺,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四军老战士,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张太雷的女儿,原国家化学工业部化工科技总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

1927年,张西蕾5岁时,父亲张太雷在领导广州起义时牺牲,靠着母亲陆静华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1928年至1937年,张西蕾先后就读于武进区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常州武进女子师范附属中学、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高中师范科。1938年9月,张西蕾到泾县云岭参加新四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担任新成立的8队政治教育干事,后任教导总队训练处政治教育干事、训练处党支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张西蕾先后担任苏皖边区政府财经干部学校政治处副主任和苏北军区(兵团)直属政治处副主任、机关党总支书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张西蕾担任南京市一女中校长。1953年,张西蕾担任永利宁厂党委副书记,开始化工生涯。1963年8月,张西蕾担任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并于1969年参加了解放军总后勤部“2348工程”建设。1972年,张西蕾参加了青海格尔木到拉萨的输油管线的设计,并于同年担任石油化工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78年,任化工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从事化工科技管理工作。1980年,张西蕾退出一线工作,后发起成立张太雷研究会,推动张太雷研究。2020年2月16日,张西蕾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8岁。

张西蕾从16岁参加革命,经历了10年革命战争,又在化工战线辛勤耕耘了40年,为了民族和人民解放,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贡献了自己的一切,曾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2年11月30日,张西蕾出生于江苏常州,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在贫困和动荡不安中度过的。1927年,张西蕾5岁时,父亲张太雷在领导广州起义牺牲,一家人本来就清贫的生活因突然失去唯一的生活来源几乎陷入绝境,她们姐弟3人和瘫痪在床的祖母,靠着母亲陆静华白天去有钱人家帮佣,晚上做针线、手工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母亲为了实现父亲的嘱托,一面拼命干活,一面四处想办法、求人说情,最终以“每学期考试成绩进入前3名免收学费”为条件,先后把他们三个孩子送进了学校。1928年至1936年,张西蕾就读于武进区女子师范附属小学、中学,1936年至1937年,就读于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高中师范科。

投身革命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不久,常州沦陷。1938年春,16岁的张西蕾在母亲的指引下,怀着继承父亲革命事业和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孤身一人穿越沦陷区,拿着父亲的家书为凭证前往上海市,历经周折找到中共地下党组织。当时新四军组建不久急需干部,党组织安排她和一批党员、进步青年赴皖南参加新四军。1939年3月6日,她在军部受到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召见,周副主席鼓励她好好锻炼,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1938年9月23日,到泾县云岭参加新四军,入军部教导总队8队学习,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学习结束后留队工作,担任新成立的8队政治教育干事,协助教员作辅助教学工作,后任教导总队训练处政治教育干事、训练处党支部书记。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西蕾于1941年1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女生队政治指导员、分校训练部教员;次年1月,任华中局党校教育科科员、党支部书记。1943年1月,张西蕾任中共苏中二地委东台县西渣区区委书记;次年1月,任中共东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45年2月,张西蕾在苏中区党委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同年12月,任苏皖边区政府财经干部学校政治处副主任。1947年1月,张西蕾任苏北军区(兵团)直属政治处副主任、机关党总支书记。1949年4月渡江战役之后,张西蕾带孩子暂住常州,临时担任常州师范附属小学校长。

化工生涯

初涉化工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西蕾主动提出下基层,担任了南京市一女中(现南京中华学校)校长。1953年9月,她放弃教育事业,调永利宁厂担任厂党委副书记,用4年时间,完成了工厂战后恢复、重建,把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带入产量、利润倍增,重大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的良性发展轨道。从此跨入新中国化工事业的大门,开始了40年漫长的化工生涯。

1956年,张西蕾调往新成立的化工部工作,先后担任化工设计院人事处长,有机化工设计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1958年9月,张西蕾申请脱产到天津大学化工系参加调干学习,后又申请加入普通本科班学习,经过考试合格获得校方批准,后来转到刚刚成立的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工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专业读普通本科,苦读5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

任职于纤维研究所

1963年8月,张西蕾担任刚开始筹建的化工部直属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领导该国家级合成纤维研究机构的创建。通过近3年的奋斗努力,研究所从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近500人,成为一个初具规模和实力的研究单位。“文革”中,因为张西蕾是单位的领导,受到冲击、批判,在单位里打扫厕所、参加劳动。

1969年,张西蕾率合成纤维研究所500余人(含400多名科技人员)迁至湖南云溪区,参加解放军总后勤部“2348工程”(现为中国石化集团巴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担任工程指挥部生产组组长兼设计研究院院长。该工程是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的第一个由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自行安装的,为改善部队士兵着装,生产合成纤维为主的联合石化军需工程,是中国化学合成纤维工业化产业发展的先驱工程。工程位于穷乡僻壤的山沟里,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张西蕾作为工程技术总负责人既要率领科研、技术人员克服种种生产和技术上的难关。1971年5月,工程从炼油、化工、出丝、纺布整个工艺流程全部打通,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1972年,为了保障对印边防斗争的需要,中央决定铺设一条从青海格尔木市拉萨市的输油管线。张西蕾被任命为该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当时青藏公路通行状况和沿线兵站的生活保障条件很差,海拔都在4000到6000米,张西蕾率队上高原第一线考察,研究、审核设计方案,考虑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条件,使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克服种种困难,提前5个月完成了全部施工图纸的设计任务。

任职于化工部

1972年11月,张西蕾调北京先后担任石油化工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78年11月任化工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化学工业部科技局)副院长,从事化工科技管理工作,主管计划和规划,期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晚年时期

1980年,张西蕾退出一线工作,先后当选担任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发起成立张太雷研究会,积极推动张太雷研究,为“广州起义纪念馆”“常州张太雷纪念馆”的建立和发展,《张太雷文集》《张太雷文集续》《回忆张太雷》《张太雷年谱》《张太雷》画册等书籍的出版,以及电视纪录片《英才一代青春魂》《热血英魂》和电视连续剧《大雷雨后》等作品的拍摄、播出,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出资并动员家人参与,在天津大学设立张太雷奖学金并倡议设立《太雷班》。2012年,天津大学设立天津大学张太雷研究中心,张西蕾被聘为中心名誉主任。

逝世

2020年2月16日,张西蕾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8岁。

人物事件

16岁投身革命

“八 一三”以后,上海南京一带沦陷,激发了张西蕾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当时学上不成了,家里的生活更加困难,于是决定让16岁的张西蕾只身去上海寻找组织。张西蕾挑选了一封父亲第一次去苏联时寄回家来的信,搭乘一辆日本人装货的卡车颠簸了两天才到了上海市,找到了中共地下党。当时,为了躲避敌人的检查,她把这封信的首尾都剪掉了。不久张西蕾辗转找到了党组织,到达皖南不到两个月,16岁的张西蕾就成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1939年初,周恩来与叶挺来到新四军,听说张太雷的女儿也来这里参加了新四军,曾专门把她找去,周副主席见到她高兴地说,“长得真像太雷”,张西蕾高兴极了,从此把名字改成了西蕾,她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父亲的怀抱。新四军从皖南转移到苏北之后,18岁的张西蕾被安排到抗大五分校担任女生队的指导员。女生队为新四军输送了不少优秀干部。延安整风后,党中央要求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她又到东台县当区委书记兼县委宣传部长,开辟根据地。

致力张太雷研究

1982年,张西蕾离开领导岗位,从此她把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全部投入到张太雷研究工作中。首先,她身体力行地走访中央档案馆、天津大学、出版社等部门,搜集父亲遗著,筹措出书费用,商讨出版事宜,书顺利出版后,张西蕾又马不停蹄地将精力投入到在家乡常州修复“张太雷故居”和在广州市建立“广州起义纪念馆”的工作中。从经费落实到住户搬迁甚至是陈展大纲的写作,张西蕾无不亲力亲为。她的努力得到了名级政府的支持,1987年由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匾额的张太雷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后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在常州市委的重视关心下,张太雷研究会正式成立,成为常州市第一个研究革命先烈理论思想的学术团体。

张西蕾带头并动员家属们多方筹措设立了“张太雷研究基金”,召开过多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她不顾年老体弱,奔波于北京、常州、广州市天津市之间,与有关专家学者,与各方领导谈想法,提建议,并身体力行,先后指导促成了《张太雷文集》《张太雷文集》(续)《回忆张太雷》《张太雷年谱》《张太雷》画册等文献书籍的编纂出版,以及电视专题片《英才一代青春魂》《热血英魂》电视连续剧《大雷雨后》的拍摄上映。她还撰写回忆录,以自己的革命经历激励青年,鼓舞后人。1998年张太雷百年诞辰前夕,张西蕾在父亲的母校天津大学设立了一个“张太雷奖学金”,她自己又倡议拿出5万元积蓄,加之张太雷的10个第三代子孙每人5000元,一共10万元,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人物成就

投身化工事业

张西蕾在1953年调永利宁厂担任厂党委副书记,用4年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工厂战后恢复、重建,把永利宁厂从濒临破产带入到良性发展轨道。张西蕾在担任化工部直属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期间,通过近3年的奋斗努力,研究所成为一个初具规模和实力的研究单位。张西蕾以工程指挥部生产组组长兼设计研究院院长的身份,于1969年参加了解放军总后勤部“2348工程”的建设并顺利完成,该工程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自行安装的联合石化军需工程,是中国化学合成纤维工业化产业发展的先驱工程。张西蕾还被任命为从青海格尔木市拉萨市的输油管线工程设计的总负责人,通过第一线考察,研究、审核设计方案,提前5个月完成了全部施工图纸的设计任务。张西蕾调任北京后,在科研队伍的恢复与整顿、科研布局的调整、科研体制的改革等方面做了许多调查论证、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等大量工作,为化工科研队伍的建设和化工科技工作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推动张太雷研究

张西蕾在晚年时期,发起成立张太雷研究会,推动张太雷研究,为“广州起义纪念馆”和“常州张太雷纪念馆”的建立和发展、《张太雷文集》《张太雷年谱》等书籍的出版、电视纪录片《英才一代青春魂》《热血英魂》的拍摄、播出,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张西蕾出资在天津大学设立张太雷奖学金并倡议设立“太雷班”。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张西蕾心中那永不熄灭的烛光,愈加的闪亮,愈加的灿烂,将照亮更多后人的前行之路,激励他们为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去前进、去奋斗。(天津大学新闻网 评)

张西蕾从16岁参加革命,经历了10年革命战争,又在化工战线辛勤耕耘了40年,为了民族和人民解放,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张西蕾的子女们 评)

新四军老战士、离休老干部张西蕾同志一生以父亲张太雷为自己的榜样,以迎难而上、坚强执着、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传承和弘扬着不朽的太雷精神。如今,张西蕾同志逝去了,但她无声践行父亲意志的伟大担当、义无反顾投身祖国建设的伟大精神,永远铭记我们心中。(十四期太雷班党支部书记连伯杨 评)

参考资料

张西蕾同志生平.张西蕾网上纪念馆.2024-10-19

新四军老战士张西蕾逝世,系广州起义领导人张太雷烈士之女.www.thepaper.cn.2020-02-18

张西蕾.张西蕾网上纪念馆.2024-10-19

张西蕾的三线往事.岳阳市人民政府.2024-10-19

张太雷父子两代烈士,一家三代从军.长江日报.2024-10-19

父亲的思想和精神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烛光——追忆新四军老战士、天津大学校友张西蕾.天津大学新闻网.2024-10-19

98岁新四军老战士、革命先驱张太雷女儿张西蕾同志在京逝世.广州新四军研究会.2024-10-19

张太雷与妻书:谋将来永远幸福.湖北党史网.2024-10-19

铁军往事丨烛光前,追思母亲.澎湃新闻.2024-10-22

革命志士张太雷.共产党员网.2024-10-19

张太雷与张一阳.江苏党史.2024-10-19

深切悼念!新四军老战士、革命先驱张太雷之女张西蕾同志逝世.天津大学新闻网.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