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山景区
天成山位于千年古县长泰区南部,属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是厦门市入泰第一山。形状如马鞍,雄伟挺拔,怪石嶙峋。以其神奇瑰丽的自然景观和闽南地区佛教圣地而著称于世。
历史沿革
天成山,成名于明朝,历史沉淀丰厚。有宋驿道,明代古寺,戚继光抗倭驻军遗址,士大夫杨莹钟的山间庄园,郑成功,郑经屯兵之地,遍布天成山的圣地而著称于世,景区最大看点就是石头和幽洞,遍山巨石,或垒叠衔接,或纵横交错,可与黄山媲美,虽少了云海奇松,依然美不胜收。双髻两峰对峙,北曰“天成”,南曰“晞发”。“双髻晴云”为长泰古八景之一。景区以玲珑别致著称。林木葱郁,古洞幽深,自然景观多达30多处,秀丽迷人。
主要景观
官帽石
传说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任漳州市牧时,踏入朝天领古道,天成山双髻峰映入眼帘,吟出“双髻峰”诗一首;“绝壑紫藤贮翠烟,水声幽咽乱峰前。行人但说青山好,肠断云间双髻仙。”谁知山风袭来,吹去老夫子的官帽,落到了天成山的半坡上。这帽子见风就长,最终长成现在的样子。官帽石上镌刻着“南无阿弥陀佛”,是临漳县诸县善男信女的许愿石。民间相传,明朝永乐年间长泰仕子林震的母亲曾在此拜石许愿,祈求神灵保佑儿子金榜题名。林震参加永乐十八年(1420年)乡试中举,并于宣德五年(1430年)参加殿试夺得状元。这块石头也被称为状元石。
瑞烟岩记
《瑞烟岩记》是一篇记述天成山瑞烟岩寺兴衰的文字碑,碑文由瑞烟岩寺史建者杨莹钟的曾孙杨烜亨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所撰写,由元孙扬有年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立碑于此。《瑞烟岩记》记述了写碑文的缘由,瑞烟岩第一、第四任主持的业绩,还有天成山寨毁损的原因,及杨家人对未来的寄望。密密麻麻700多个楷书刻字,经历了400多年的岁月侵蚀,字迹清晰可辨。解读《瑞烟岩记》是了解天成山人文历史的一把钥匙。杨莹钟是明朝万历年间长泰进士,历任户部主事,赣州市知府,广西布政使等职。明朝天启年间告老还乡,建天成山寨,在天成山生活长达四十年之久。
杨莹钟植树处
明朝末年至天启年间,朝廷没落,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干尽伤天害理的坏事。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布政使的杨莹钟深受民众爱戴,魏忠贤派人到广西由说,欲拉拢杨莹钟。可杨莹钟为人刚正不阿,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婉言谢绝,得罪了魏忠贤。因担心受到迫害,于天启二年(1622年)告老还乡,返回长泰故里。举家上天成在此亲手种下这棵杧果,历经数百年的沧桑,这棵芒果树仍一年两季开花结果,成为天成山一处独特的景观。
杨莹钟读书处
天成峰岩石众多,由岩石自然形成的洞室就更多了,观音洞是由两块巨石枕籍而成。明朝万历年间,长泰人杨泰携子莹钟鼎钟在此苦读,杨泰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举,杨莹钟杨鼎钟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举。万历三十二年杨莹钟参加会试又中了进士,杨家“一门三举一进士”传为长泰的佳话。杨氏父子为答谢天成山的神灵,便在他们读书的山洞旁建一座寺庙,依“瑞烟袅升、紫气东来”之意取名“瑞烟岩”。据《长泰县志》记载,瑞烟岩是“凭崖而居,一堂两厢,中祀大日如来,堂前做一露台,奇花异卉列于前”。可见寺庙当时蔚为壮观。清朝康熙,由于天成山,天柱山,吴田山都是反清复明的基地。清军多次在天成山发生战事。据《瑞烟岩记》记载,“丁巳,天成寇破,祖岩亦毁。”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时任福建总都的郎廷相下令摧毁天成山寨。直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杨家后人撰写了《瑞烟岩》纪念杨莹钟建瑞烟岩寺的事迹。镌刻成碑,竖于官帽石旁。
又称“观音洞”是由于民间所流传的观音庇护孝子的故事而来。据说古代有一个孝子。上山砍柴时在此洞中避雨。不想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大作,岩石崩塌堵塞了洞口。孝子想起母亲年老无依,悲痛欲绝,便一心念佛,祈求观音菩萨显灵救难。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轰”一声洞门自开,孝子重见天日。观音洞中显圣的故事流传开后,人们便称此洞为“观音洞”。
佛字崖
巨大的“佛”字,以清朝雍正帝的墨迹为摹本,在天然的崖面上雕凿而成,字高为12.8米,是世界“佛”字摩崖石刻之最。
古寨门
因为史料的失散,天成古寨具体的建寨年代以难确定。民间传说:唐朝末年,黄巢入闽就曾驻扎在天成古寨。《长泰县志》明确记载: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反叛朝廷的万贵、何迪屯集在天成山山寨,漳州路高指挥、长泰人蔡淳率官兵在天成山古寨平定了叛乱。那时就有天成古寨,所以建寨的时间会更早些。明天启二年(1622年),广西布政使杨莹钟不受魏忠贤的拉拢,辞官还乡归隐天成山,并投入了银两修建天成山寨使天成山焕然一新。康熙帝十四年至十六年,郑经部下吴淑与漳州人蔡寅一起成立白头会、修斋会,天成山成了反清复明基地。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军福建省总督郎廷相率兵围攻天成山,吴淑与蔡寅配合默契,在天成山与清军周旋,打退清军的一次次进剿。后来因为天成山存粮不足,吴、蔡两人才下山。朗廷相恼羞成怒,下令摧毁天成山寨。如今展现在眼前的正式明朝的古建筑。
石鼓
一块岩石,因其“表面平整、形状如鼓,用铁器叩动,能咚咚作响”,鼓声清脆悦耳,宏鸣四境,所以当地人都成为石鼓。岩石上凿有数个孔洞,是以前建筑物的遗址。此岩石是当时天成山寨的一个瞭望台。发现敌情时,士兵就站在此处用脚踩动石块,岩石会发出“咚咚”的响声。还有一种说法,岩石下面连接着十八洞,官兵常屯集在洞中需要调动军队时,士兵用铁器叩动,按规定的号令来指挥。
通天洞
通天洞,也叫八哥洞,有数十个岩石垒叠而成,幽深陡峭,洞长约15米、宽约1.5米,倾斜度达70度以上,抬头仰望,洞可通天,是到达顶峰的重要通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天池
它是在通天洞顶一块巨石上人工凿成的椭圆形大石窟,窟中蓄水,终年不干涸,实在令人遐想。关于天池功用,是天成山的一个谜。目前有几种说法,一是天成山寨主杨莹钟特意请人凿成,专供爱女杨鸿英洗浴之用。二是用来贮藏生活用水,三是消防用水,用于扑灭森林火灾和防止敌人火攻通天洞寨门。四是古炮台的遗址。但是无论何种用途都存在疑问:水源在那里;如何保证水质、水量,用做炮基又过大。具体的功用还是不得而知。
通灵石
通灵石位于天成山的最高处,长年享受着天地灵气的滋润。据说此石有灵气,可祈福灾,备受人们推崇,常有信徒上山燃香许愿,民间传说,明朝初年长泰五大风水先生勘定天成山通灵石是个“天鹅浮卵”穴,拥有它子孙后代能飞黄腾达。家住天成山麓的大师兄薛克光(惠祖)辞世三年后,戴弘亮、杨垓、蔡益让惠祖的儿子带上先人的骨骸,要他在通灵石裂开的时候将骨骸放入裂缝中。是时杨垓口念咒语,通灵石果然裂开,火光乱窜,薛惠祖的儿子见状惊呆,抱着骨骸跑下山,错过了时辰,通灵石就在也合不拢了,因此,形成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外形——熊猫吃笋。
银库
一个花岗石条砌成的长方形深坑,当地人称之金银坑或银库。据说是天成山寨用来储存银响的地方。从这个大石壁上所遗留的卯眼,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上面还附有古建筑物。有说是杨莹钟建的,有说是郑成功建的。但是目的肯定是储存器物的,真是的用途也备受争议。一是军械库,用来放刀、枪、棍、棒的。二是水牢,古人关囚犯也常用水牢解决问题;三是银库,储藏金银财宝的,然而银库建在露天而非暗室,用来储藏财宝也是一个疏忽!民间传说杨莹钟临终前曾说他在天成山藏金两瓮,留给“来日有福所之人得之”民国时期有豪强组织人员上山掘遍,但一无所获。
樵阳居
樵阳居,位于天成峰南侧的小孤峰上,地势险要,视野开阔。这里的建筑也毁于战火,仅存古建筑遗址。从残存的石柱、精雕的大青石板上可以看出其他建筑应该是很精致的。从实地看这里应该是亭阁式建筑。他本是杨莹钟的书房,因为他的女儿杨鸿英有私情,不肯上天成山。此处就成了囚禁杨鸿英的地方。那少年从小习武,两人意气相投,常在一起练武,慢慢就私定了终身。被杨莹钟知道后坚决反对并把杨鸿英许配给当时县令的三公子,在结婚的前一天两人结伴出逃了,到现在灌口的蜈蚣岭落草为寇了,后被郑成功招募变成了他的侍卫统领。杨鸿英后来在天成山招募了五百女军,名为“虎卫女军”后来这支女军在与清军作战时全军覆没。
布政厅
布政厅位于古寨的边缘,上覆巨石,佐以人工,而成天然的石室,是天成山最大的一个洞室,依地势构双层,开设双门双窗,光线充沛,可进可出明朝天启年间,杨莹钟在此集徒讲学,培养士子杨莹钟的子孙相继中举登科。据说此处也是郑成功的作战室,在此与手下将领商议攻打长泰县城的对策。
参考资料
福建龙海市、长泰县撤县(市)设区.澎湃新闻.202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