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藏刀

藏刀

藏刀,又称藏腰刀,西番刀,是藏族生活中的一种用具。

藏刀的主要加工材料有银、铜(白铜黄铜、紫铜)、铁、鲨鱼、牛角、玛瑙、硬杂木等。藏刀分长剑和腰刀、佩刀等多种。长剑,藏语称“巴当末”,长约1米;腰刀,藏语叫“结刺”,长度在10厘米~40厘米之间。西藏自治区的刀就风格而言大致可分为四个板块:前后藏地区、贡布地区、安多地区和康巴藏区。分别有前后藏的拉孜藏刀与通门藏刀、林芝市的易贡藏刀、安多地区的当雄县藏刀与玉树市藏刀以及康巴地区粗犷豪放的大型康巴藏刀。

藏刀在西藏人民生产、生活、审美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孜藏刀在藏刀品类中名气最响,其制作工艺先后被列入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故又称藏西的拉孜为“藏刀故里”。

发展历史

史载,早在两千多年前,青藏高原上的一些林区部落,就已经掌握了铜、铁、银的冶炼技术并开始锻打腰刀,各种兵器也初现萌芽。但冶炼受诸多因素影响,在青藏高原,气压较低,沸点下降,所以冶炼的温度也提升不起来,再加上青藏高原没有煤炭,最好的升温材料也只有木柴,所以在吐蕃王朝之前,西藏自治区的金属冶炼不太发达,兵器的锋利度与硬度也不甚如人意。

吐蕃王朝之后,西藏的冶炼技术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各地区的藏刀制作技艺也开始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藏刀制造技术纷纷涌现,其中许多品种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灿烂的一页。

产生背景

成书于明朝早期的《汉藏史籍》,详细记载了“吐蕃王之王统”,里面就详细叙述了刀剑在吐蕃的分布情况,对不同品种的藏族古代兵器就其纹路与特性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刀剑的种类分尚玛(华人的刀剑,大多柄粗尖窄)、索波(索波地区的刀剑,柄和尖一样宽,寓意像松柏的叶子)、呼拍(蒙古族的刀剑,刀剑有闪射的青光,寓意像被大鹏鸟追逐的翠青蛇)、古司(古司九兄弟的刀剑,闪射白光,寓意像浸湿的毛白杨树枝)、甲热(甲域洛扎地区的刀剑,雄劲锋利,寓意像老虎在草原奔跑)五大类。”

现状

而如今的藏族冷兵器在纹饰、锻造、装具等特点上,在《汉藏史籍》中几乎都能找到同样的描述。现在,西藏自治区的几乎所有古代兵器,包括长剑、腰刀匕首,都被统称为藏刀。其中长剑的藏语称“巴当末”,长约1米;腰刀,藏语叫“结刺”,长度在10厘米—40厘米之间。

而在内地,古代又将藏刀称为“西番刀”,认为其刀身短,刀尖锐利,常掩于宽大藏袍之中,或突击闯刺,或转腕变锋,或逼身擒举,使人防不胜防。常用招式有“牦牛闯阵”、“雄鹰啄蹄”、“喇嘛祭刀”、“举羊势”等,演练时,“刀风嗖嗖,喊嚎惨人。”

地区分类

藏刀的使用地区大致可分为四个:前后藏地区、贡布地区、安多地区和康巴藏区

人们常说的拉孜和南木林县藏刀是前后藏地区藏刀的代表。拉孜和南木林都地处西藏日喀则境内的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高海拔、多矿藏,这里的匠人打制的藏刀注重刀刃的钢火,讲究刀的实用性,从鞘到柄几乎全部使用金属,以银和铁居多。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在刀的打制程序上,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定式,如在火时,利用西藏特有的酥油、羚羊血和藏青果等,经反复锻打而成。藏刀的鞘、把一般不镶珠宝,要么是铁,要么是银,有的也会在上面镂刻一些吉祥图案。

地处藏东的林芝地区一带,居住着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这里山高林密,野兽出没其间,靠山吃山,人们伐薪狩猎是家常便饭。所以人们使用的切削刀具以宽、长为多。其中的代表为易贡藏刀。易贡藏刀刀身所用的原料是从当地山上开采的三种铁——“易贡妞日铁”“帕根森布铁”“工布扎松铁”组合起来才能打造而成;刀柄和刀鞘用的均是易贡原始森林里的树种原木,再用鱼皮包裹而成。易贡藏刀的长度几十公分不等,最大的特点是刀长而细,轻便锋利,且不容易生锈。如今易贡藏刀仍然是一刀难求,一位刀匠一个月仅能做出几把易贡藏刀。

安多地区主要以放牧为主,牧民的刀主要用于宰杀和吃肉,有严格的男用女用之分,男式刀长度在一尺以上,女式刀在一乍左右,刀鞘的底部和刀柄的末端上翘,呈船形。安多人喜欢珠宝,头饰、胸饰、腰饰无不光灿耀人,这些饰物同样被用在刀上,刀鞘和刀把锚金错银,镶嵌着珊珊和绿松石,像精美的艺术品。

康巴藏区的人们性格粗犷豪放,刀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战斗的武器,他们爱刀胜过爱牛羊,一把好刀就是一笔财富,其形象也会因之而高大起来。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对刀本身有较高的要求,对其作为衬托武士气概的刀的外在形制也有特殊的喜好。刀鞘材料一般使用黄、白铜或纯银,镶珠嵌宝,正面雕龙画凤,背面线刻卷草,佩在身上,起到了美观和威慑的双重作用。康巴系藏刀包括昌都藏刀、四川白玉县的河坡藏刀和德格藏刀。其中德格地区的藏武备在西藏远近闻名,工艺之精湛举世无双。

形制构造

藏刀从刀身的锻造、刀鞘的加工到雕刻工艺, 都有一套完整的独特技术,如在淬火时,利用西藏 特有的酥油、羚羊血和藏青果进行处理的做法非常独特。藏刀中,以西藏拉孜和南木林的藏刀在全藏最有名。这种刀的鞘、把一般不镶珠宝,要么是铁,要么是银,有的也会在上面镂刻一些吉祥图案。

刀身

藏族腰刀刀面净光,刀刃锋利无比。藏刀的主要加工材料有银、铜(白铜、黄铜、紫铜)、铁、鲨鱼、牛角、玛瑙、硬杂木等。

刀鞘

藏刀的刀刃以实用为主,与之相比,刀鞘则要华美得多,藏刀的刀鞘都取木制,外包皮革,最上乘包人皮、象皮,上乘包“谷子皮(一种已经失传的藏族制皮工艺,处理成形的皮革表面呈现一颗一颗谷粒状突起)”,中乘包鹿皮,普通包牛皮;木鞘外包铁制零件,高级配刀类型类似中原刀有鞘口、悬挂提梁、鞘尾,零件采取镂空雕刻错金卷草纹,卷草纹饰来自“唐草”(唐代工艺),藏语叫“甘青”。鞘口和鞘尾绘镂空错金的宝相花图案。普通腰刀采用铁包边包鞘,铁包边侧面错银万字纹,正面错金。错金必须将金熔化,冷却成片,加工成丝,掺以水银等,盛入研钵研成粉状稠液才能使用。将镀金物清洁洗净后,涂上一层水银,才能上镀金汁,然后在火上烘烤,进行磨光。这种方法在元代传入内地。元代大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元朝经世大典·工典》中将这种镀金方法称之为“西番水镀金”。

纹样及其它饰物的布局上,刀鞘主纹龙凤纹及鲨鱼皮常以大块面表现,余则作局部点缀。男刀多在柄尾金属饰物中部嵌一颗珊瑚珠,看起来异常醒目。同时,藏家艺人利用白银、紫铜、黄铜三种不同色泽的金属材料交叉镶饰,相互衬托,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装饰效果。

价值

传统功能

藏刀的最初功能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改造自然环境和适应生存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具。因此,与藏族生活密切相关的用于割食与防身是藏刀的两种主要传统功能。

藏刀的用途除了捕猎格斗外,还是人们在密林中披荆斩棘的利器。藏族人的生产方 式以牧业或半农半牧为主,除了靠饲养牛羊来获取食物,也要进行必要的狩猎来满足自身大量的肉食需要。特别是春天,饲养的牛羊还不足以宰杀,兽肉就更成了牧人肉食的主要来源。另外, 在放牧的时候有可能遭到野兽的袭击,藏刀也是保护牧群的主要武器。除了捕猎动物,藏刀也是藏族人抵御外族侵略的主要武器。

文化价值

藏族喜欢以器具装饰自己,这些都是放牧、 挤奶、打猎的工具。藏族具有独特的装饰艺术,如农林区和牧区的男子都配有各式的藏刀,部分女子身 上也有制作精致的小吊刀。随着人们对藏刀装饰功能的发展求进,藏刀刀鞘和刀柄的装饰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安多人喜欢珠宝,头饰、胸饰、腰饰无不光彩耀人,这些饰物同样被用在刀上,刀鞘和刀把锚金错银,镶嵌着珊珊和绿松石,像精美的艺术品。” 在藏族重大的节日里,男女老少都要着盛装,藏刀更是必不可少的配饰,藏刀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藏刀在藏族心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些人甚至把它看作是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在藏族人感情交流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交流的重要信物之一,藏族年轻男女谈情说爱的时候,经常以彼此交换藏刀来表达爱意。藏族人热爱藏刀,送心上人藏刀以表其最诚挚的心意和情感。藏族人热情好客,他们对待重要的朋友,往往会赠送自己最喜欢的藏刀以表示朋友在自己心中的地位。

拉孜藏刀在藏刀品类中名气最响,其制作工艺先后被列入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故又称藏西的拉孜为“藏刀故里”。

相关事件

1904年1月,英军入侵西藏自治区,著名的“江孜保卫战”中,藏族人民体现出非凡的战斗勇气和决心,在南尼寺珍藏着一把贡布刀“梅朵”,刀的主人名叫阿达尼玛扎巴,他和弟弟率领贡布民团在南尼寺英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战斗中,英军炮兵指挥官扎聂萨海连人带枪被“梅朵”劈成两半,15名英兵被砍死。截止2024年,林芝易贡地区的“彩虹刀”也仍是四大藏刀之一。

参考资料

藏刀从冷兵器到观赏品的演变.中国西藏新闻网.2024-01-29

藏刀的文化功能研究.万方数据.2024-01-29

藏刀:从日常向工艺品的蜕变.中国西藏新闻网.2024-01-29

次旦旺加:藏刀名匠的农民本色.西藏新闻网.2024-01-29

拉孜藏刀:千百次敲打的艺术.藏地阳光.2024-01-29

雪域藏刀.中国西藏网.2024-01-29

西藏易贡藏刀:千百次敲打的艺术.北京周报.20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