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湖学校(PKUHS Tianjian School)是一所十二年制民办非营利学校,专门招收一年级至十二年级的适龄学生。作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异地直接开办的学校,该校秉承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精神,传承了北大附中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自信满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和创新力的杰出公民。这些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情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学校介绍

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湖学校

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湖学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非营利学校,面向全国招收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适龄学生。作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直接开办的学校,我们传承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教育精神和北大附中独特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学校核心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先,注重全方位发展,开拓国际视野”。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学校得到了天津市东丽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天津东丽湖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北大附中异地直接办学的学校。

欢迎随我们一起了解我校多元丰富的课程、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多彩的学生活动以及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舒适的校园环境。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北大附中成立于1960年,是北京大学“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院”四级火箭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于197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高中,又在2002年获得北京市示范高中称号。

2015年国内统招一本上线率99%;国际部留学录取率高达100%,其中90%的学生被美国top50院校录取。

师资力量

管理团队

王铮

北大附中校长,兼任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湖学校校长

1982 年毕业于北大附中并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6 年毕业后回到北大附中任教。在之后十余年的不断探索中,不但成为了出色的物理教师,培养了很多的奥赛奖牌获得者,也成为了锐意创新的管理者。

1994 年起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先后主管学生德育工作及学校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2000 年,前往深圳创办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2002 年,被深圳市教育局聘请为深圳中学的校长。在深圳中学的八年中,积极探索和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引领深圳中学成为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先锋和典范。2009 年,回到母校担任校长,继续不断探索高中的多元特色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带领北大附中成为教育创新化和国际化的领航者。

卓金香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聘校长助理

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文学院硕士学位,拥有30 年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经验。就任北大附中前,在新加坡顶尖学校莱佛士书院历任学生事务部高级主任(Dean/Student Services)、语文部高级主任 (Dean/Languages) 和国际交流部高级主任 (Dean/International Office)。全面负责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湖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

祝会清

副校长 教育·行政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从教 20 年。先后在中国,新加坡英国担任英语和汉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2 年加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曾任北大附中外事主任,教导主任、成长辅导处主任,也参与了国际部及升学指导工作,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升学顾问证书。

赵豫桥

副校长 课程·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学士,心理学辅修以及教育学硕士;曾建设北大附中高中生物荣誉课程,他的毕业生也曾获得北京市生物高考最高分;曾任北大附中课程委员会主任助理,建设北大附中高中部教学资源平台。

翟香云

学段主任

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美国蒙台梭利协会主讲教师资格,在北京的国际学校任职十多年,对于国内外教育体系有着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

薛田辉

运动与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毕业,曾四次获得山东省武术冠军,全国太极拳锦标赛第二名。2008 年进入北京市公安局特种警察总队工作。加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后,曾承担体育教学工作、以及担任北大附中校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一职。

教师团队

我们的教师团队中91%为硕士研究生,全部毕业于985/211院校或者从海外留学归国。具有多元背景的教师团队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激情、理想和责任心,致力于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并为他们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色课程

中英文阅读

“如果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时候,你就会碰触到自己的梦想”。每一次全校阅读活动、多功能的图书馆,触手可得图书的教室,让学生知道读书是再容易实现,再快乐不过的事。阶梯式的中英文阅读材料,针对性的阅读评价和指导,深入挖掘的作家心声和写作历程,学生因此深深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宽阔视野。

综合人文

课程内容包括综合历史、地理、哲学、艺术、文学、社会等人文科学概论,通过讨论、实践、和团队协作等方法,用作品展示、戏剧表演、游学实践、学术报告等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生存和做人;我们的教师也将人文精神教育贯穿教学始终,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修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切身感受和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博雅课程

博雅课程融合科学、人文、艺术和技术等多种学科领域,通过组织学生完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下学习,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与审辨思维等适应未来社会的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博雅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分为中段(3-4年级)和高段(5-6年级)两个组别开展教学。

创造与设计

创造与设计课程旨在使学生参与以活动和问题解决为基础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动手制作的课堂体验,比如以曲折迂回的物理运动为基础的戈德堡机械疯狂联动项目,以实现人与机器完美交互为前景的Dancer机器人项目,以设计理论用于实践为方向的手工创作书箱项目等。面对挑战时,他们创造、设计、建构、发现、合作并解决问题。

视觉与表演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也是人们理解生活表达生活的一种特别方式,因此,我们就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理解与表达。

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以独立、个性的观察角度去感受世界;肢体律动课、合唱团、打击乐校队等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充分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戏剧课程以“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释放天性,尝试以不同角色的视角观察了解世界,自信地表达自我。

运动与健康

通过跑、跳、投提高身体素质就是体育课的目标?我们的体育课绝非那么简单。通过运动赋予学生在未来竞争中应具备的品质:勇于挑战、协同合作、冷静执着、责任与担当;通过健康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篮球、足球、武术、跆拳道、田径、柔道是我们的体育课,而体能俱乐部、运动游戏、趣味闯关、书院赛事等等也都是体育的一部分。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25日,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

学习方式

主题教学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挑战任务,学生以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主动学习,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观察力、执行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并体现出对事物批判性思考与创新思维。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以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主动学习。

这种以问题、话题驱动的学习方式还原了一个人在生活中求知的真实状态,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寻找一个答案,满足自己的兴趣和求知欲而学习。

·体验式学习

在课上,我们设计了很多动手参与的活动、实验、调查、辩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更加投入,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入;在书院中,学生通过这些体验不断领悟周围的世界如何真正运转,团队合作中会发生什么,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挫折的苦恼,而这些感受是无法通过学习别人的经历得到的。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师生共同计划、提出、选择一个项目构思,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式学习和传统式学习方法相比,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方式,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学科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

多元评价

采用多元智能为基本维度,构建过程表现性评价与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双轨制评价体系,对学生在校所表现出的能力进行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通过希悦平台、学生学业成长档案袋、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阶段学习成果进行表现性评价与反馈,全方位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与进步,帮助学生不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机遇和平台。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对学生学习风格、学习方式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和数据分析,发挥评价在教与学中的激励作用,使教师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怎么教”和“为什么学”的问题。

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无处不在。课堂中智能教学黑板,丰富的学科资源以最精彩的画面呈现;实现网络授课,特殊情况也能停课不停学;希悦、舒课、微软0365、智学网对学生提供科学的评价体系,精准的学情记录分析,实现一对一教学;家校互联、学生事务家长一键搞定;一卡通、钉钉、校园通等信息化平台,为学校各方面的事务性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管理方式。

成长支持体系

俱乐部——兴趣与潜力的探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俱乐部。俱乐部是学生探索兴趣、发展兴趣的集合地,我们鼓励学生多尝试,也鼓励学生持续、深入的学习。

实践周——自然与社会的探索

我们每学期用一周的时间,给学生提供走出校园的机会去丰富自己的阅历,锻炼规划活动、处理问题的实际生活能力 ; 并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理解和尊重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书院——公民与领袖的探索

书院是每个学生的第二个身份,班级的身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但书院的身份不变。书院是一个相遇“陌生人”的地方,走出班级,去跟“陌生人”合作、跟“陌生人”竞争的地方。书院注重语言表达,审美创意表达、团队协作竞争。是的,书院就是一个“社会”,在这里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社团——技艺与文化的探索

社团由学生或教师发起,教师指导,按照社团章程进行管理。它是志同道合者的共同体,是学生锻炼才艺、参与竞技、进行交流分享的社交平台。良好的社团文化情境,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情境吸引人、熏陶人、感染人,对学生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品格教育——生命与初心的探索

品格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和谐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品格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让每一个人都找到生命的“初心”,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

贯通培养体系

小学低段(1~2年级)

在这里,每班两位全科教师全天候与学生一起,无论是上课、午餐、课间休息、活动,小班制有利于老师更好地关注照顾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老师会围绕四个超学科主题开展全科教学,这里还有丰富的活动课程,包括艺术、技术、运动与健康还有综合实践,做到真正的全方位发展。老师会为学生提供正面、安全、有归属感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信、勇于尝试、合作与表达。

·小学中段(3~4年级)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平稳地适应小学生活的变化,小学中段由专业教师按照学科的逻辑展开教学,在各科交叉部分,老师则会安排超学科主题学习,进行综合探究的博雅课程,体验多种学习过程,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角”潜能,成为内心充盈、热忱服务社会的未来公民。

小学高段(5~6年级)

到了小学高段,学生作为学习的推动者,会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全情投入到这场属于自己的“成长剧”。班级里可能并不会无时无刻都出现班主任的影子,但是只要学生有需求都能够随时得到班主任的回应和帮助。升入六年级,作为教学体系的延伸,也会为学生提供小升初的衔接课程,提前体验初中选课走班的模式,为马上就要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背好“行囊”。

初中(7~9年级)

初中的学习会趋于专业和深刻。因此,初中在小学高段分科的基础上,会加强各学科的学习宽广度、深入度、自主度。在这里,导师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支持学生成长。导师对导师组学生提供个性行为指引及学生个体生活、心理、学业支持,关注并记录学生成长信息。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建立班级群体行为规范指引,打造和谐积极的班级文化。学科教师负责激发学科学习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授、评价。

高中(10~12年级)

采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色课程体系,为国内外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课程选择。

在这里,公共事务和公民教育同样是要学习的课题。创建项目、招募团队,学生从关注身边的问题开始, “Think Big,Do Small(立大志,做小事)”。

在这里,校园不再是围墙而是平台,你可以通过各类跨界合作,斩获面对各种挑战的实际能力;可以通过俱乐部和社团活动,张扬个性、塑造品格;享受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社区

国内升学体系

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学生沉浸在充溢着专业气息的学科教室里深入学习、独立研究。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实行2+1模式,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备考与升学辅导。

国际升学体系

作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对外教育合作开放交流的基地,国际升学体系沿袭北大附中道尔顿学院课程体系,为申请本科出国留学的学生开设了自主研发的中外比较融合课程,以中英文通识教育为特色,倡导学生任务驱动型学习,促进自主学习探究的发展。

学生成长支持体系

个体教育计划为学生提供学业、心理、升学的个性化动态记录与科学指导。书院制、学长制、导师制的全方位成长支持体系,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时,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学会独立思考、收获真挚情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