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象窝茶

象窝茶

象窝茶,新兴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象窝茶产于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创始人惠能大师的故乡--新兴县。象窝茶场,距县城二十多公里,群山环抱,东南部山区的天露山脉,是南海温暖气流进入广东省经过的第一山脉。海拔基本在500米以上,属于高山地带,又临近大海,这里长年雾气萦绕,温湿度传感器高,有机质土层深厚,为生产优质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正因为拥有种植高山茶的良好地理环境,所以这里一直有茶叶生产。在古代,当地的土民就已经移植山上的野生茶树,经培育后制成小叶绿茶饮用,称作“水源茶”,但总产量不多。

象窝茶是中国十大最具潜力(红茶)品牌、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十大名茶、中国绿色食品、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广东省岭南特色食品,产于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创始人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乡——云浮市新兴县

2010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象窝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象窝茶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匀整、色泽绿润,香气呈栗香、香浓持久。象窝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香气香嫩高爽;象窝红茶汤色红艳明亮,茶香甜香浓郁,滋味浓爽鲜甜。

营养价值

2010年,经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象窝茶的氨基酸(茶氨酸)含量比国内很多知名的茶叶高出近一倍,其中,象窝绿茶的氨基酸含量达5.2%,比国内绝大部分同类茶叶的高出1.8倍,红茶的则为3.81%,是国内绝大部分红茶类茶叶的2.5倍。一杯茶的口感,鲜味来自茶氨酸。茶氨酸是茶叶中最重要的一种游离氨基酸,它不仅对调节茶叶的鲜爽味具有重要作用,在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代谢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产地环境

象窝茶叶生长在天露山山脉的北缘,海拔400-800米,南海海洋暖湿气流北上被山脉阻挡,在上空形成暖湿气流交汇,茶区长年雨雾充沛,雾气缭绕,空气湿度高,有利于茶树新梢的生长。漫射光照时间长,促进了茶树鲜叶原料中氨基酸类和芳香类物质形成,构成了象窝茶芽叶肥壮多毫,持嫩性强,茶香浓郁持久,滋味醇爽甘美的品质特色。而昼夜温差大,积累大于消耗,使象窝茶芽壮叶厚,其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各种内含物质含量丰富。象窝茶产区土壤以红、黄土壤为主,富含有机质的耕作层厚度达20厘米,平均土层厚度达100厘米以上,表层有机质含量大于3%,全氮大于0.1%,平均PH值5.5,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茶树自然生长茂盛,更有利于茶叶内含物的合成。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使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和芳香物质的合成更加丰富,是象窝茶特异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

历史渊源

象窝茶产地所在的新兴县秦朝时属象郡。新兴县历史悠久,是佛教禅宗思想第六代宗师惠能(638~713年)出生和圆寂之所,有着浓厚的禅文化。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本有的茶文化,且使禅、茶融为一体而成为禅茶文化。在浓厚的禅文化的影响下,自古新兴县已有种茶、品茶的传统。

据民国《新兴县志》记载:县属山深林密,土颇宜茶,其最佳者为天露山茶、龙山茶。此处的天露山茶便包含了产自天露山上的象窝茶。

由于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象窝茶都是当地农民或僧人分散种植和生产,规模较小,因此除当地人及老茶客外,外界对其了解不多。

生产情况

2009年,象窝茶种植面积达到2300多亩,茶产量为30吨,产值约600多万元。

2014年,象窝茶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茶叶产量达到200吨,产值超过4700万元。

2016年,象窝茶生态公园周围林地面积共7000多亩。

产品荣誉

2008年,象窝茶场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2010年,象窝茶经广东省绿色食品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

2010年12月29日,象窝茶被评成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1年5月26日,象窝红茶获广东省第九届名优茶质量竞赛金奖,象窝绿茶获广东省第九届名优茶质量竞赛银奖。

2011年8月12日,象窝绿茶被评为广东省岭南特色食品。

2011年11月3日,象窝茶荣获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2012年5月16日,象窝红茶荣获2012中国名茶评比的银奖。

2012年5月28日,象窝牌系列被中国质量品牌测评中心评比为“广东省著名品牌”。

2012年10月25日,象窝茶被评为 2012金芽奖中国十大最具潜力(红茶)品牌。

2013年8月6日,象窝红茶荣获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2014年8月11日,象窝茶参加由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三届“国饮杯”评比大赛,象窝红茶荣获第三届“国饮杯”特等奖,象窝绿茶荣获第三届“国饮杯”一等奖

2015年6月18日,象窝红茶被南方日报评为“广东十大名茶”。

2015年8月10日,象窝红茶荣获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2015年11月17日,象窝茶场被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茶行天下》评为“岭南最美茶园”。

2016年11月11日,象窝红茶获第四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特等奖”。

2016年11月30日,象窝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绿色食品”。

2017年1月13日,象窝禅茶被评为“2016茶界风云榜(广东省)年度红茶品牌”。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象窝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新兴县太平镇、稔村镇现辖行政区域内天露山山脉。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适宜制作象窝茶的云南大叶种、英红一号、英红九号、台湾金萱等。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100米。土壤为红壤、黄壤、赤红壤,土壤pH值4.5至6.5,土层深度1米以上,有机质含量大于1.5%。

(三)栽培管理。

1.育苗:采用无性系繁殖。

2.种植:种植密度每公顷≤5万株。

3.施肥:每公顷每年施商品有机肥料≥3000千克,或经无公害处理的腐熟农家有机肥料≥1.5万千克。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鲜叶采摘。

1.采摘时间:每年2月初至5月中旬为采摘期。

2.采摘要求:

(五)加工工艺。

1.加工工艺:鲜叶→摊青→杀青揉捻→干燥→拣剔→提香→包装入库。

2.工艺要求:

(1)摊青:鲜叶厚度5至15厘米,摊青时间4至8小时,鲜叶失水率达15%至20%。

(2)杀青:温度控制在240℃至300℃。

(3)揉捻:成条率≥95%。

(4)干燥:干燥后鹧鸪茶含水量要低于5%。

(5)提香:温度控制在70℃至80℃,时间2至3小时。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2.物理化学指标: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象窝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新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象窝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参考资料

“岭南最美茶园”出炉.南方网.2017-03-23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公告(第337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17-03-23

2016茶界风云榜(广东)揭晓 他们引领茶业潮流.腾讯网.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