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琼琲
曾琼(1758-1845),字荣锦,号宝圈,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洛阳围人。他自幼读诗书,长习武艺,19岁考取邑生。28岁赴省城乡试中武举人。乾隆55年(1790年)曾琼琲上京会试中武进士,殿试钦点为一甲榜眼及第,授殿前花侍卫。三年后任江西省下历都司,升授九江游击、卫辉市营参将,河南中军大将等职,封四州“武义县都尉”(正三品)。
正文
曾琼琲(清进士 榜眼)(1758-1845)字荣锦,号宝圈五华棉阳镇洛阳村人。乃曾佑孙之裔孙。攻读诗文,习弓马,19岁为武科邑氧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乡试中)武科举人,五十五年考取武科进士,殿试钦点榜眼,钦授蓝羽侍卫,后任下历都司,九江游击,河南卫辉营参将,诰封四世(武义都尉)正三品,为官清正廉明。
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年)辞归,筑居(耕读馆)教诲后辈勤俭成业,耕读传家,遗嘱有“(耕为本,读为先;敦孝行,乐天性;和族党,敬师贤”)之句
文本由黄姚 曾令平 载自《五华县志》
人物经历
清乾隆二十三年 (1758),曾琼琲出生在棉洋镇洛阳围的一个普通农家。19岁为武科邑庠生。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赴省城乡试中武科举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上京会试中武科进士,殿试钦点榜眼及第,钦授殿前蓝翎侍卫。
乾隆五十八年(1793)后出任江西下历都司、九江游击,卫辉市营参将,河南省中军府中军大将,诰封四世“武义县都尉”(正三品)。
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辞归。他返回乡里,教育后辈勤俭成业,耕读传家。
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琼琲去世,葬在其从小练武的洛阳围狗里塘的小山坡下
家庭成员
曾祖父:曾鼎玉,其曾孙名为曾琼琲,担任卫辉营的参将一职。在爱新觉罗·颙琰十四年皇帝万寿庆典时,被恩赐为武义都尉;其妻子卢氏县也被赠予淑人的称号。
祖父:曾肖贤,凭借孙子曾琼琲的功绩,被任命为二等侍卫。嘉庆元年,他被授予武翼都尉的称号;其妻子陈氏也被封为淑人。同样因为孙子曾琼琲在卫辉营担任参将的职位,嘉庆十四年万寿庆典时,他再次受到恩赐,被封为武义县都尉。
父亲:曾国士,其子为曾琼琲,担任二等侍卫。在嘉庆元年,他被授予武翼都尉的称号;他的妻子张姓则被封为淑人。
哥哥:曾琼琳,是一位附贡生,因为他的弟弟曾琼琲担任二等侍卫的官职。在爱新觉罗·颙琰元年,他被授予武翼都尉的荣誉称号;同时,他的妻子张氏也被封为淑人。
轶事典故
钟情文武
曾琼琲自幼钟情诗书经史和舞刀弄棒,不到十岁就迷上了看杂耍,只要一有空闲,就模仿看到的那些动作。十岁那年,父亲送他到乡拳馆“学打”,教打的师傅见他悟性好,便为他开小灶,安排单练。曾琼琲也非常勤奋,每天跟师傅起早贪黑习武,学至第三个月就基本熟悉了弓、弩、枪、刀、剑、矛、棍等的常用招式。
到十二岁时,懂事的曾琼琲认为自己应该找一份帮工补家用,碰巧有家酒坊需要人挑水,每天把十口水缸装满即可。东家一开始不相信他这么小一天能挑这么多水,只是让他试一试,不料发现他人小力大,不需扁担,只用手提,惊喜异常。曾琼排就一边赚钱补家用,一边习文练武。
天柱山传说
相传,曾琼琲在接受乾隆殿试时,他用力将比武石举起,不料有人存心叫他难堪,在比武石上涂了蜡,导致比武石从他手中滑落下来,摔在右腿脚盘上。曾琼琲顺势将比武石一踢出一丈多远。乾隆问他是何武艺,曾琼琲答道:“狮子滚球!”接着是比刀,而那把重达100多斤的刀同样也被做了手脚。曾琼琲正舞得高兴,不料刀也从手中掉下,落在左脚盘上。曾琼琲不慌不忙,将刀捺回手中,又挨着地面舞了一回。乾隆又问:“这又是哪般武艺?”曾琼琲答:“捺地割葱!”
乾隆见曾琼琲武艺奇特,口才又好,意欲封曾琼琲为状元。乾隆想起,在乾隆三十七年,五华县华城黄埔的李威光考取状元及第,便问曾琼琲的家离李威光有多远。曾琼琲以为说得越近越亲,本来相隔一百五六十里地,他却说成相隔一箭之地。乾隆担心相隔一箭之地出两个武状元,难免相斗,于是便钦点曾琼琲为榜眼。乾隆又问曾琼琲家乡有何名胜,曾琼琲当即说出“笔架”“北斗”“天柱山”三宝。乾隆问:“天柱山有多高?”曾琼琲答:“离天三尺三。”乾隆当即下旨要派钦差到天柱山考察。
也许是天助曾琼琲,钦差坐着轿子登天柱山那一天,刚好碰到天柱山浓雾缭绕。走着走着,钦差碰到一个掌鸭乸的农夫,便问:“到天柱山山顶还有多高?”农夫说:“不知道,我掌鸭乸3年,至今没走到山顶。”钦差说:“‘天柱山,离天三尺三’,信哉,信哉!曾榜眼的胞衣迹(出生地),果然是人杰地灵!”
当考官拒贿选贤
据传,曾琼琲某次担任选拔武生的考官。开考前夕,封府巨贾马百万的老管家到曾琼琲的住所送钱说情,老管家讨好道:“马公子为人机灵,武艺不凡,明日赴考,望大将军高抬贵手,助力选拔。”说完,便递上一大包银子,并说事成后还有重谢。曾琼琲严斥道:“考官之责,应是量才选拔,我曾某不昧心做事,卖官鬻爵,中饱私囊,此银子拿回去吧,并转告你主人,令公子能不能中,就看他的本事,若令公子本事大,不必花上分文。第二天,曾琼琲秉公选拔,见马公干确实武艺不凡,于是还是让其名列金榜。
还乡之后,兴学育人
爱新觉罗·旻宁九年,71岁的曾琼琲告老还乡后,他们一家人以加工经营黄烟烟丝为生,讲求信义,只求薄利。身为“榜眼爷”的他从来不摆架子,平日勤俭节约,布衣素食。为了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心志,他还在店面两侧写了一副对联:“不近山林不近市,半为生意半为情。”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身上仅有的百两银子用在购置学田、资助兴学和为乡民传习武艺等方面,并把“耕为本,读为先,和族党,敬师贤”留为遗训。
相关文物
在广东省五华县的洛阳围,曾氏宗祠中珍藏着一块题有“忠恕堂”的匾额。木制牌坊上镌刻着“忠恕家风”四个耀眼的金字。聂氏宗祠内部展示着一块“榜眼及第”的匾额,祠堂外矗立着两根超过三米高的花岗石石柱,它们默默记录着“武榜眼”曾琼琲的辉煌历史。在曾琼琲的故居“长兴楼”中,仍然保存着他用于练习武术的三块训练石,其中最重的一块重量竟然达到300斤。据传,只有曾琼琲一个人能够将它们提起。
曾榜眼逝世后,被安葬在洛阳围狗里塘的一个小山脚下,他的墓穴长度为8.6米,宽度为9米,覆盖面积大约80平方米,但没有树立墓碑。据传,当时修建墓地需要缴纳高额的税收,由于曾榜眼在世时为官廉洁,家境并不富裕,因此在他离世后,家人只能够为他建造一个简朴的灰沙墓,没有墓碑。
参考资料
曾琼琲(清朝后期的武举人)介绍.本地屋.2021-12-20
曾琼琲.名人简历.2021-12-20
天柱山多传奇.梅州日报数字报.2024-09-30
曾琼琲:五华“榜眼”.梅州市人民政府.2024-09-30
宗圣家声世泽长 仁为己任家国心.网易新闻.2024-08-06
曾琼琲:五华“榜眼”.梅州市人民政府.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