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舰外交
炮舰外交(英语:Gunboat diplomacy),国际政治用语,指强权通过展示自身武力,迫使他国接受其要求的外交政策。这种外交手段在帝国主义时期尤为常见,列强国家利用其海军力量强迫其他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或进行贸易。炮舰外交的现代形式被视为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
历史沿革
炮舰外交的典型表现在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口岸,或驶入内河,强使这些国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如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利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门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1854年美国派遣海军准将佩里率4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迫使日本开国,至1858年,日本江户幕府先后同美、荷、俄、英、法5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今日的炮舰外交,已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其实力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炮舰外交的实践例子中,最著名,又最具争议性的事件是发生在1850年的唐·帕西菲科事件。事件的起因是一名英籍犹太商人遭到反犹暴徒(包括政府官员之子)袭击,希腊警方却无动于衷,并未采取行动。英国时任外交大臣巴麦尊勋爵决定派遣皇家海军舰队封锁希腊主要口岸比雷埃夫斯,以迫使希腊政府赔偿帕西菲科的损失。在经历两个月的封锁之后,希腊政府最终屈服,分别向帕西菲科赔偿120,000德拉克马与500英镑。
词源
炮舰外交一词源于帝国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强权通过展示自身武力,威胁其他国家与其贸易或是签署条约。在谈判期间,欧洲强权会派遣军舰到弱国附近海域,大部分弱国都会因此而屈服,但有时还需要这些军舰作出其他行为,如开火,以展示武力。
著名事例
- 英桑战争
- 黑船来航
- 第二次英缅战争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大白舰队
-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 第二次巴巴里战争
- 万县事件
- 紫石英号事件
分类
詹姆斯·盖布尔爵士在1971年-1994年间出版过一系列有关炮舰外交的本质的著作。他把炮舰外交定义为“运用有限的海军威胁某国,但不发动战争,以取得利益,或保障利益,促进国际冲突,对抗区内外国势力,取得治外法权。”他进一步将炮舰外交的例子分为四类:
1. 运用炮舰外交建立或去除一个既成事实。
2. 运用海军力量改变某国政府政策或体制。
3. 旨在留下一个喘息时间,或是增加现时政策制定者的选择。
4. 运用海军力量送出一个政治讯息。
与防御外交的区别
炮舰外交与防御外交不同,后者是以发展双边主义、多边主义关系为目标,和平地运用资源。军事外交是防御外交的子集,侧重武官及其相关活动。防御外交不包括军事行动,但涵括了其他防御活动,包括国际人员交换,船只、飞机访问,高层会晤,训练及练习,保安区域改革等。
参考资料
英国军舰为何在渡江战役前夕闯入国共两军阵前?.人民网.201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