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亚历山大洛维奇·格拉宁(Дани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ра́нин),本姓戈尔曼(Ге́рман),1919年1月1日出生于苏联萨拉托夫省沃尔斯克市(一说出生于库尔斯克州沃伦村)。苏联俄罗斯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曾获得圣安德烈勋章(2008)和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89年)称号,苏联国家奖和俄罗斯联邦国家奖文学与艺术类大奖。
人物生平
丹尼尔·亚历山大洛维奇·格拉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护林员家庭。1940年从圣彼得堡工学院电机系毕业后,进入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工作,并从工厂入伍,在坦克部队服役,直至战争结束。194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从1946年至1950年曾任职列宁格勒能源管理局和科学研究院。1989~1991年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人民代表。曾为《小说半月刊》编辑部编辑。是《慈善心》列宁格勒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任利哈乔夫国际慈善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1993年,因十月事件在《消息报》上刊登写给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的公开信《四十二封信》的参与者之一。
成就及荣誉
1942年,获得红星勋章。一级卫国战争勋章。人民友谊勋章。获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对德国作战功勋勋章。
1978年,获得苏联国家奖文学艺术类大奖。
1989年,获得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2001年,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奖文化与艺术类大奖。
2005年,圣彼得堡荣誉市民。
2008年12月,因对长期推动文学发展,获得圣安德烈勋章。
2009年,获得二级丹尼尔莫斯果夫斯基公爵勋章。以格拉宁的名字命名太阳系3120号小行星。
创作经历
1949年开始写作生涯。格拉宁的作品以现实态度和诗歌般的语言描写了科研工作的生活,讲述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研究探寻态度,和胆怯但富有原则性的科研工作者与缺乏学术能力却功利熏心者,官僚主义者的斗争。
长篇小说《探索者》(1954)和《迎着雷雨》(1962)是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科技界革新与保守的尖锐冲突,歌颂青年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的献身精神,引起苏联文艺界的重视和好评。70年代的创作在题材、体裁形式上更丰富多样,有揭露科技界道德堕落、精神空虚的中篇小说《异城之雨》(1973)和《同名者》(1975),哲理性小说《往返车票》,电影剧本《目标选择》(1972,与伊·塔兰金合写)以及国外游记、随笔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描写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道德探索的纪实小说《奇特的一生》(1974),通过一个女政委的真实遭遇反映苏联人民在苏德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和坚强信念的中篇纪实小说《克拉芙季娅·维洛尔》(1976,获1978年度国家奖金),文笔朴实,描写逼真,富于激情和哲理性,表现出作家在纪实文学创作上的娴熟技巧。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一幅画》,反映苏联城市建设中的矛盾冲突和现代人的道德探索问题。
格拉宁除了创作文学作品外,还创作了大量的传记纪实作品。他的多部作品,如其著名的长篇小说《探索者》(1954)、《迎着雷雨》(1962)、《婚后》(1958)等多次被搬上舞台和拍摄成电影。
他还将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古巴、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见闻,撰写出版,1962年出版了《出乎预料的早晨》、1967年出版《旅游注释》。
主要作品
1949年,中篇《科尔萨科夫工程师的胜利》、《第二方案》
1951年,中篇《雅罗斯拉夫·东布罗夫斯基》
1954年,长篇《探索者》
1958年,长篇《婚后》
1962年,长篇《迎着雷雨》
1968年,中篇《我们营长》
1969年,中篇《有人应当》
1970年,中篇《美丽的乌塔》
1972年,合集《石园》
1973年,中篇《异域之雨》
1974年,纪实中篇《奇特的一生》
1975年,中篇《同名者》
1976年,中篇《克拉芙季娅·维洛尔》
1977-1981:长篇《封锁的书籍》(与阿列克谢·阿达莫维奇合著)
1980年,长篇《一幅画》
1984年,中篇《还发现一些痕迹》
1987年,纪实长篇《野牛》
1990年,中篇《我们亲爱的罗曼·阿弗杰耶维奇》
1990年,中篇《无名之人》
1994年,纪实长篇《逃亡俄罗斯》
1997年,随笔《恐惧》
2000年,历史长篇《彼得一世的昨天》
2010年,自传体合集《一切都不完全是那样》
2011年,长篇《我的中尉》
影视作品
1956年,电影《探寻者》,同名小说改编。
1965年,电影《迎着雷雨》,同名小说改编。
1965年,电影《第一位客人》
1974年,电影《目标选择》
1978年,电影《同名者》,同名小说改编
1985年,电影《一幅画》,同名小说改编
1985年,电影《有人应当》,同名小说改编
1987年,电影《失败》
2009年,纪录片《我们读‘封锁的书籍’》
2011年,电视剧《彼得一世:遗嘱》
《封锁的书籍》
《封锁的书籍》,共二册,由阿列克谢·阿达莫维奇与丹尼尔·亚历山大洛维奇·格拉宁合著。该书为纪实体长篇小说,描写二战期间德国围困圣彼得堡的战事。1977年该书第一部分(删节版)发表于《新世界》杂志,随后被禁。1981年重新发行,1984年才允许在列宁格勒发行。被禁原因是当时的列宁格勒州州委书记格里高利·罗曼诺夫提出了批评:
“我不满意格拉宁,准确地说是不满意他说和写'封锁'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也不客观。他虽然没有说,但他的思想表现出:城市应当投降。如果我们投降了,那么什么都不会剩下,将比封锁更残酷……国家的领导人,包括安德烈·日丹诺夫,为救援圣彼得堡,做了一切应当做的事情……”——格里高利·罗曼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