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洪村历史悠久,是鱼台县的行政村,位于鱼台县西南部,南与江苏丰县接壤,西与金乡县毗邻,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总面积25.36平方0米。8849户,耕地面积5万亩。本地盛产大蒜,年产量惊人,全国出口级大蒜,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此地生产。

建制沿革

西周,今东洪村境域为极国封地。

春秋鲁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极地鲁国,置棠邑

战国初期,置方与邑,属宋国楚顷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合灭宋,方与邑改属魏。随之楚国置湖陵邑。

秦朝,置方与县(治所在今张黄镇古城集)、湖陵县,属薛郡

西汉,境内置方与县、湖陵县、橐县,属山阳郡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湖陵县更名为胡陆县。

东汉初年,胡陆县复名湖陵县,汉章帝时又称胡陆县。东汉永平二年(59年),胡陆县、橐县并入东平国。

曹魏,方与县属山阳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东晋,改高平国为高平郡,胡陆县、方与县属之。

南梁宋永初元年(420年),裁撤胡陆县,其境域大部归方与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方与县,入永昌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方与县,属彭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方与县属金州。武德五年(622年),改金州为戴州,方与县属戴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戴州,方与县改属河南道州鲁郡。宝应县元年(762年),因境内有鲁隐公观鱼台,方与县更名为鱼台县。元和四年(809年),县治迁至黄台(今旧城海子)。

五代十国后梁鱼台县时属兖州鲁郡,后唐后晋东汉后周皆属单州

北宋,鱼台县属京东西路单州。

金代,属南京路单州。

蒙古李世民七年(1235年),鱼台县改隶经州。至元二年(1265年),废鱼台县,并入金乡县。(1266年),复置鱼台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鱼台县属徐州洪武七年(1374年),改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济宁府降为济宁州,升兖州为府,鱼台县属兖州府

清代鱼台县地图

清雍正二年(1724年),鱼台县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宁直隶州。(1730年),改属兖州府。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因洪水灌城,县治迁至董家店(今鱼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复属济宁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鱼台县署改称县公署。民国二年(1913年),鱼台县属山东省岱南道,县公署改称县知事公署。民国三年(1914年),属济宁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兖济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鱼台县直属山东省;县知事公署改称县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行政区划

1995年5月,撤销红庙,设立东洪庙、西洪庙。

1998年7月,拆分西洪庙,分为西洪庙,前洪庙。

2007年12月,西洪庙、东红庙、前洪庙正式更名为西洪村、东洪村、前洪村。

地质

在东洪村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华北陆台组成部分,处于尼山凸起西部凹陷区。境内无基岩显露,整合覆盖新生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质年龄距今约200万年。二迭系至石炭系有煤系地层,在下第三系含岩盐地层。第四系陆相沉积堆积较厚,375—400米之间多为砾石、沙、粘土。主要岩性为粘土、亚粘土。受燕山运动影响,境内断层较发育,有鱼台断层、凫山断层、菏泽市断层、孙氏店断层、济宁市断层5条断层过境。

气候

东洪村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季回暖快而变化剧烈,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夏季为暖湿的东南气流所控制,炎热多雨,多有雷雨大风;秋季光照充足,气候宜人,日夜间温差较大;冬季为寒冷的西北气流所控制,低温干燥,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3.7℃;7月平均气温27.4℃,1月平均气温-1.3℃;极端最高气温40.6℃(1967年6月4日),极端最低气温-18.2℃(1967年1月4日)。年平均降水量697.0毫米,夏季降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58.9%。年均相对湿度72%。平均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日照市时数2324.3小时。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492.1千焦/平方厘米。常年盛行风向为东南风,冬季多北风、西北风。自然灾害以干旱、雨涝、低温、干热风为主,各类灾害性天气频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