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有机茶
“峨眉山有机茶”是一种按照国际有机茶叶标准培育和加工的茶叶,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这种茶是四川省原生品种,也是四川省首个有机茶品牌。它曾是“钓鱼台国宾馆特供茶”,并且连续十年获得IFOAM国际认证,还是第五届亚洲有机农业科学大会上推荐的有机绿茶,以及四川省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连续三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证书》”。
历史沿革
峨眉山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叶的原产地和发源地之一。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峨眉山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唐代学者李善在其著作《昭明文选注》中提到:“峨山彝族自治县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后绝顶产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绿,间出有常。不知地气所钟,何以互更。”
峨眉有机茶
“峨眉山有机茶”采用爱心呵护每片茶园,严格按照国际有机茶叶标准进行培育和加工,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建立了一个以原生态茶叶为主的生态系统。此外,每年仅限采摘一季,尽管产量不及普通茶园的四分之一,但却保护了峨眉山的自然生态,使茶树能够得到充足的休养生息和营养积累时间,从而保证了“峨眉山有机茶”的卓越品质。每个茶园都有严格的可追溯系统,从种植、萌芽、采摘到成品的每个环节都受到精心呵护,确保了“峨眉山有机茶”的纯正品质。
峨眉山茶简介
峨眉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以其优秀的品质闻名于世。峨眉山茶的特点包括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多个品牌的茶叶获得了奖项,2009年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唐代以来,峨眉山僧侣们注重农禅并重,其中的农事主要是茶事。在黑水寺、意月峰、白岩峰、天池峰、宝掌峰一带的中山区,各寺都有自己的大片茶园,采摘、炒制都有自己的一套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禅茶文化。明代万历年间,由于朱翊钧及其母亲慈圣皇太后特别推崇峨眉山,皇帝曾赐予万年寺几亩茶园,寺中僧人在住持的带领下,在寺旁开辟了近十亩茶园,精心管理,每年采焙雪茗进贡。赵顼的赏赐物品不是别的,而是茶园,这显示了峨眉山茶事的繁荣。这个茶园至今仍归万年寺所有,仍在生产茶叶。峨眉山是普贤道场,与普洱茶也有着特殊的缘分。在普洱茶产区,有一个世代相传的故事。据说七世纪左右,古代南诏管辖下的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瘟疫,一时之间哀鸿遍野。普贤菩萨为了拯救众生而化身一位老人,摘下绿叶供人们煮沸饮用,瘟疫竟然不治而愈。当地人为了感谢菩萨的恩惠,从此广泛种植大叶种茶,并因为茶叶形状像普贤的耳朵而将其命名为“普耳”;又因为佛教中水代表着慈悲,两者合起来称为“普洱”。这个说法充分体现了当地人对茶作为菩萨恩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从佛教史的角度来看,禅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茶文化和禅文化同时兴起于唐代,禅茶文化兴起时,正值中国唐密昌盛时期。唐王朝以茶供奉佛祖真身舍利,以茶斋僧。唐代茶道与佛教饮食法有关,僧人修禅定时,过了中午就不吃东西,但允许喝茶助修;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就有唐代皇室系列茶具,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全套茶具。禅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覆盖面很广、内容丰富的文化圈,不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是由佛兴起的,接着由禅成熟,最终因禅而成。中国佛教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禅文化,而且完善了中国原有的茶文化,使禅、茶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禅茶文化。禅茶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复兴中国茶道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身为中国茶禅学会会长的吴信如先生,破解了法门寺唐密曼荼罗,发掘、整理出了《药师茶供会仪轨》,作为中国茶道的法本,既可以作为禅门清修供施的仪式,也可以作为中国茶道表演的用途,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茶道复兴的希望,使禅茶一体的茶道文化重现辉煌。1998年底,吴老郑重地将唐密茶道仪轨传授给了谢美霞女士,并嘱咐她弘扬、传播“唐密茶道”,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道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唐密茶道《药师茶供会仪轨》不仅是一本教导人们如何生活的伟大法则,也是教导人们如何在今生今世认识到人的身体和生命,进而改变人的身体和生命的伟大法则。唐密茶道的传承是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传授、灌顶修学。唐密茶道,集供茶、施茶、饮茶于一体,可观、可参、可修、可饮。峨眉山的茶文化与佛教文化关系密切,经过一千多年的相互渗透、交流、融合,茶文化已成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峨眉山佛教协会主席永寿大和尚在观看谢美霞居士展示的唐密茶道后,感受到中国茶道的衰落,决心弘扬禅茶文化,追根溯源,致力于人间佛教处处都是佛法大用的理念,将茶的药、饮、艺纳入道之中,因此特别邀请“唐密茶道”传人谢美霞女士在大佛禅院举办首届“唐密茶道”研究班,以便领会佛法的微妙之处,步入茶道的殿堂,希望有志之士积极参与。峨眉竹叶青属于绿茶类别。产于四川省峨眉山。历代文人都称赞峨眉的美丽,唐代诗人元稹有“锦江滑腻峨眉秀”,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三峨之秀甲天下”的诗句。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白毫银针被列为贡品。宋代诗人陆游有诗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万年寺)种茶万株,采制入贡。现代峨眉竹叶青是20世纪60年代创制的名茶,其茶名是陈毅元帅所取。就目前而言,峨眉山的正规忧遁草企业主要有两家:一是获得“竹叶青”命名的“竹叶青公司”另一个是源自大诗人陆游名句中“雪芽”命名的峨眉雪芽公司,从口感和制作工艺来说,没有区别,但从价格上看,竹叶青每年的广告费用远高于雪芽公司,加上自身的商标优势,所以价格自然也远高于雪芽!
自然环境
气候多样性
峨眉山自然气候奇特,素有“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整个山脉气候带垂直分布显著,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中温带气候、亚寒带气候。区域内丰富的气候因素为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殖生存的空间,也为大量的野生古茶群落和人工茶园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土壤肥沃
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区内土壤种类丰富,主要包括黄壤、紫色土、石灰土、黄棕壤、暗棕壤六种类型。全山海拔600米至1500米之间的土壤,由于降水充足、植被丰富、野生动物众多等因素,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盐基高度不饱和,导致这一广大地区的土壤均为酸性和弱酸性反应,非常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尤其是茶园。
降水充沛
峨眉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700毫米,境内空气湿润,植物生长旺盛。全年无旱灾,森林蓄水量始终保持在40%以上。汤泉山溪遍布全山,丰富的水资源与充沛的降水及森林良好的储水能力,自然调节了全山的气候,5000多种植物争奇斗艳,“峨眉雪芽”有机茶园的发展得益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文化
宗教茶文化
宗教茶文化概述
峨眉山市山茶史始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峨眉地区先民的农耕文化,始于公元前西周时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创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国隐士陆通。公元前135年刘彻时代,由山中道家焙制的茶已相当有名气,刘恒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到了隋唐,道、佛两门经前一千多年聚修和纳为课业的茶事(采摘、加工、焙制、贮存;茶仪、仪赠、上贡朝廷)活动已成礼序章制。随着之前数百年上至朝廷、各地官衙、达官显贵、寺庙供养施主、一般香客及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峨眉山。作为寺庙礼仪之序的茶饮习尚已成山中道、佛两门必不可少的仪事活动。接客、引客、看茶、泡茶、品饮、论道等道茶、佛茶之茶艺内涵渐渐形成;山风、林涛、水起风生皆成仙山茶韵。道观、寺院的茶僧对茶的论说自有心得,代代嫡传。道、释、儒相渗相融的人文内涵渐长渐丰,大大地丰富了峨眉山茶史发展中的茶文化内涵。由此而产生了不少以吟颂和赞美峨眉山茶的茶诗和文章:“风推松林吼,茶烹千古雪”“青花捧盏,叩问峨眉鬼谷宝掌山樵千寿何物滋养岁同日月;五千草本,庇佑仙山嘉木仰承上苍恩泽尽纳瑶草芬芳焙成雪芽”“清明节春寄草堂前,峨眉山翠一囊香”峨眉山的道家和佛门所焙制的茶,从不作为商贸交易,施主香客品饮,道观、寺庙从不收取茶资。皆被道、佛两门视为仪品,有云游僧参学他山或有海内外大德高僧前来参拜普贤,佛门都会将寺中上品雪芽作为仪赠礼品。
峨眉山佛茶
峨眉山佛茶在峨眉山茶史和峨眉山茶文化的发展演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历史长达1900多年。峨眉山佛茶的形式,一是从事茶事生产的寺庙众多,所属茶园的规模大,年产量占全山茶叶产量的90%以上;二是各寺庙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生产中,因水土、平均海拔、植被状况的差异,茶叶的品质形成不同的特色,在汤、色、味、型上均有细微差别,也形成各自的特色;三是在茶叶加工工艺上,形成了各自的方法;四是通过云游参学,引进了其它地方焙茶的技术。明代,黑水寺茶僧因地制宜,焙制成功峨眉雪芽。由于黑水寺岩上茶株受小区域气候的影响,所产茶叶形成“二年白一年绿”的品相特征,故取名为“峨眉白芽”。与此同时,对“峨眉雪芽”绿茶因茶园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佛茶中亦流行有“五峰雪芽”之别,如:“天池峰雪芽”“竞月峰雪芽”“白岩峰雪芽”“黑水峰雪芽”“宝掌峰雪芽”。其间以“黑水峰雪芽”与“宝掌峰雪芽”尤显珍贵。峨眉山佛茶在发展中,从对茶的精神理念到具体的茶事活动,皆形成独特的文化归属。在佛门看来,峨眉山茶是佛之所赐,是随普贤菩萨驻锡峨眉山并以之作为弘法道场的法意,是降福于众佛弟子之馈赠。它具有却百疾、驱秽气、延年益寿疗效的同时,还具备了清心明目、智慧善根、禅悟一切人生的精神意向与菩提心向。“玉手纤纤,禅心净净,虔诚颂诵,采供佛前”。
佛门茶事章制
一、山中佛门的茶事活动弥漫禅意精神,每年春茶开摘之际,茶僧皆要沐浴洁身,在采茶和制茶过程要默颂弥陀,以示敬佛虔诚。每年的第一道新茶必须先敬诸佛与普贤。二、佛茶茶艺皆成礼序仪式。寺院品饮有所区别,茶艺所场十分讲究。一般香客品饮,由寺庙中负责接待的知客僧引至客堂看茶,由茶僧敬奉。接待显贵香客,或著名文人墨客、寺庙供养人、达官显贵,则引入方丈室或主持室内,用上等茶叶与名贵茶具敬奉。接待人数众多的朝拜团体,寺中要行茶艺礼序,以佛茶迎客,具体的仪式是,主事茶僧要置以茶器、茶案,铜盆净手,泉水润茶,头开茶敬佛,二开茶奉客。礼仪起始,两侧寺僧禅坐蒲团,口颂弥陀,辅以寺中木鱼等法器,梵音汤汤,禅意弥漫。显客置于下案,静观茶僧礼仪禅茶,抑或与众茶僧口颂经文。主事茶僧沏好茶,则由两边辅佐的茶僧将茶盏,一一敬奉到显客案前供之闻香品饮,凡是种种,约半个时辰。峨眉山佛茶以“峨眉雪芽”为上品,从唐代始至晚清,都作贡品,每年进贡朝廷,从不间断。尤其在明朝长达267年中,进贡的数量最大。
民间茶文化
峨眉山茶史发展中,从茶园的生产种植管理到茶叶采摘到加工生产等茶事活动,在晚清以前,一直由山中道、佛弟子所为。如果人手不够,各寺庙亦请周围的农民帮助管理茶园或采摘鲜叶,茶事生产中的一些技术由此流向民间。明代末年,万年寺茶园由于种种原因,曾佃租给当地乡绅经营,每年按契约收取一定数量的茶叶抵作佃金,直到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才由康熙帝下谕诏,由地方政府鬻回,重新归属寺庙。各寺庙的茶园顾请附近的山民进行管理后,茶事生产与生产技术流向民间。高桥乡、峨山乡、净水乡、天景乡(后称黄湾乡)、悦连乡(后称普兴乡)、双福乡等地的山区农民与乡绅开始小规模种植茶叶。茶叶加工的品类有炒青、烘青、晒青三种;加工工具为柴火铁锅;加工程序为鲜叶摊晾、杀青、揉捻、铁锅高温干燥提香或晒青干燥。明代末年,峨眉山茶事活动扩展到周遭山区民间后,茶饮之习进入百姓人家。峨眉山区的民间茶事活动的形成,融入了乡俗文化,高桥乡、悦连乡的茶农在长期的茶事生产活动中诞生了以茶事活动为内容的采茶山歌和采茶情歌。例如:“三月里来好春光,幺妹山上采茶忙,采茶要摘心尖尖哟,嫁人要嫁勤快人。”
参考资料
峨眉山天然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峨眉山天然有机茶业有限公司.2024-08-21
生态有机 峨眉雪芽.搜狐网.2024-08-21
峨眉山茶.峨眉山茶.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