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西汉直裾素纱衣(“襌”音dān),是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织物,现藏于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
素纱襌衣整体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袖口宽30厘米,腰宽49厘米,下摆宽50厘米,领缘宽5.5厘米,袖缘宽5.5厘米,重量49克;领为交领、右、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因此出土遣册称之为素纱襌衣。素纱襌衣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织成,孔眼均匀清晰。
汉代文献中称素纱为“雾”,“言其轻若云雾。”素纱襌衣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反映了西汉初期缫纺蚕丝技术的发展情况,表明纺织所使用的并丝和拈丝技术已经成熟。2002年,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名称由来
素纱襌衣面料为素纱,素纱是指单色无花纹的面料。衣服边缘为几何纹绒圈锦。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遣册称其为素纱襌衣。在文献记载中,没有衬里的单衣,称作“襌衣”。《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襌,衣不重也。从衣,单声。”《释名·释衣服》:“襌衣,言无里也。”“无里曰襌。”《礼记·玉藻》中记载:“为茧,缊为袍,为絅,帛为褶。”即有面无里的襌衣叫絅。
文物基本情况
外观材质
直裾素纱襌衣是上衣下裳形制的深衣,是轻薄透明的方孔平纹织物,素纱近似于现代生产的一根14旦的桑蚕丝原料绉线平纹组织的乔其纱;襌衣上衣和下裳部分都为正裁四片,上衣部分宽各一幅;下裳部分宽各大半幅;两袖无胡,袖缘和领缘均较窄,底边无缘。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袖口宽30厘米,腰宽49厘米,下摆宽50厘米,领缘宽5.5厘米,袖缘宽5.5厘米,重量49克。
素纱襌衣用料约2.6平方米,重量包括领、两袖口用文锦镶边的重量8.8克在内一共49克。素纱襌衣经纬密均为62根/厘米,每平方米绸重约15.4克,透空率为75%左右,原料的纤度大约为11.2旦。
襌衣的衣领缘和袖缘的面料是绒圈锦,是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起绒织物;绒圈锦背衬料为绢。绒圈锦以多色经丝和双色纬丝交织而成,在制作流程上需先染好丝线后再色织完成,色泽以深色为主,织物正面颜色呈深棕色,背面呈深棕红色,而起绒圈的丝线呈朱红色。该织物整体色彩深沉而艳丽,花地明朗协调。绒圈锦染色采用植物染料,以多种植物染料组合,进行套染和媒染,使染料颜色深入丝线纤维,色泽均匀纯正。
素纱襌衣因长年埋藏地下,受到棺液浸泡,加之丝质材料本身易泛黄等因素,织物在出土时,显示浅棕黄色,但当时的具体颜色暂无考证结果。
织造技艺
素纱襌衣原料均为桑蚕丝,经纬纤度相等,经丝是弱拈,纬丝为强拈。襌衣平纹组织结构精密,密度较为稀疏,孔眼均匀清晰,充满织物的表面,采用汉代普通平纹素机织造。
素纱襌衣的纬丝拈度每米一般为2500—3000回,接近于目前电机拈丝每米3500回;单丝纤度为10.2—11.3旦,衣领缘和袖缘的绒圈锦的绒经采用洛丝和并丝技术,由四根以上的生丝组成,相当于底经的五倍。丝线直径的加粗可能是考虑到了织造过程中起绒工艺的需要,绒经加粗,强度随之增加,在织造绒圈时能承受投入起绒纬的应力不被折断。也可能是为了起大小绒圈在锦面上达到丰满美观的效果而设计。
功能用途
《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褧裳。”褧衣即为襌衣,古代妇女的衣服崇尚轻细且欲露锦文,因此在锦衣的外面罩上一层襌衣,既可增添服饰的华丽,还可使锦衣的花纹不至于太明显。
素纱襌衣是没有里料的上衣,采用单层面料,通常可穿在礼服内,做衬衣用,也可以作为宴居时的便衣。从尺寸来看素纱襌衣的长度和围度数据都比袍服小,松量相对较小,更便于行动。
素纱襌衣的各项特点符合文献记载中的复魄之衣,因此也有素纱襌衣是丧葬明器的说法。
出土发掘
墓葬信息
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地面残存土冢两个,旧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得名“马王堆”。马王堆东西两冢大小相仿,一号墓为东边土冢,土冢为一号汉墓的封土堆。马王堆汉墓出土量达六千多立方米,因其为汉墓,故定名为“马王堆一号汉墓”。
调查发掘过程
1952年,考古研究队对马王堆两土冢进行调查,断定其为汉墓群;1956年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马王堆东土冢受到附近施工影响,湖南博物院前去调查,决定进行发掘,并于1972年1月16日正式开始发掘。
考古发掘田野工作持续了三个多月,于4月28日结束,墓道为后来进行的部分发掘工作。马王堆一号墓中棺及随葬物品保存完整,大批漆器、丝织品颜色如新,内棺盛殓的女尸如同新鲜尸体一样。
发掘文物情况
素纱襌衣出土于马王堆一号墓的西边厢的329号竹内,叠放在笥内上层,笥上系有“衣笥”木牌;出土后保存情况较好,干后牢度提高,有一定的弹性,并能耐一定限度的折叠。因常年埋在地下,刚出土时颜色呈浅棕黄色。
相关考证
马王堆一号墓的女尸,经后续考古成果考证后,确认为第一代侯利苍的妻子辛追,死亡年龄约为50岁左右。
文物价值
素纱襌衣的出土,说明西汉的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较完善的缫纺技术,,所使用的并丝和拈丝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能够应用蚕丝中各茧层丝纤维的不同纤度配茧,进行较科学的煮茧、添绪和缫丝,并能均匀地控制蚕丝的条份。素纱襌衣作为服饰具备其独特的功能性,同时也有着艺术性和审美性,通过对素纱襌衣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技艺和材料等多个方面的传统。湖南博物院官网评价素纱襌衣素纱丝缕极细,重量不到一两,称得上“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2002年,素纱襌衣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保护与馆藏
文物保护
素纱襌衣刚出土时保存较为完整,后因多种原因被盗走,残损严重,现用夹护保存。出土后由于环境骤变,襌衣的纤维分子链加速断裂,纤维的强度大幅降低;且长年受展览、光照、氧气等因素也加速了纤维的老化。因此无论从文物保管、开放陈列还是文化传承等方面综合考虑,都需要仿制素纱单衣。通过反复实验,襌衣仿制团队采用斜向移位缝制,最终完成与文物形制、尺寸一致,重量约49克的素纱襌衣仿制品。
馆藏情况
直裾素纱襌衣藏于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位于湖南博物院3楼,是湖南博物院的永久陈列展品。
文物评价
考古学者喻燕姣认为:素纱襌衣薄如蝉翼,轻若浮云,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素纱襌衣和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彰显了汉初高度发达的文明;素纱襌衣等丝织品的出土全面反映了汉初的纺织成就和工艺水平,再现了汉代贵族的生活。
学者王树金提到汉代文献中称素纱为“雾縠”,“言其轻若云雾。”认为素纱襌衣的纤度之高与近代最精细的相当,证明西汉缫丝技术十分高超,且已经掌握了较完善的缫丝技术,是长沙市地区缫丝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
文物争议
素纱襌衣的用途一说为作外衣使用,一说为作丧葬明器使用,还有说法为作性感内衣使用。
按史书记载,素纱襌衣应该是套在色彩艳丽的丝绵袍外,使丝绵袍上华丽的花纹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胧之美,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符合古人不事张扬,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情趣。但素纱襌衣藏于椁中,质地轻薄,衣型较瘦小,无法实际穿着使用,各项特点符合文献记载中的复魄之衣,不同于墓中其他的陪葬衣物,因此部分学者推测素纱襌衣与当时的丧葬习俗密切相关,是丧葬仪式中的明器。此外有人根据其衣型小及超薄的特征,直观地认为是贴身性感内衣,具有遮羞与美化的实用功能。
相关研究
襌衣历史
马王堆一号汉墓是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的墓穴,素纱襌衣位于棺椁西边厢第一层的竹筒中,出土时较为完整。襌衣并不仅是妇人的穿着式样,马王堆汉墓三号汉墓中还记载在册十余件陪葬襌衣,因此襌衣属于一种便服,适用于生活中的非正式场合,且男女均可穿着。襌衣是春秋战国时期帝王和官吏的常服,也可作为官吏的朝服穿在袍服里,到汉代后逐渐演变成可外穿的常服。
复织研究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国家文物局批准复制素纱襌衣,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开展复织研究工作。1991年,复织获得初步成功,复制件素纱襌衣比原素纱襌衣重1克。但受技术条件等限制,在重量、材料、工艺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2016年,复织团队再次在南京社科院纺织考古科研基地开展复织研究工作,用试验考古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采用挑剔—浸泡—翻丝—牵经—上经—捞头—穿—织造—染色—整理的工艺流程。在制作环节依据素纱襌衣的上衣下裳形制与尺寸,对素纱面料进行剪裁,采取传统手工缝纫的方法,成功完成了与文物原件素纱襌衣相一致的复织品。此次成功复织的素纱襌衣重量达到48.6克,较原件素纱襌衣更轻。
参考资料
直裾素纱襌衣.湖南博物院.2023-09-08
直裾素纱襌衣.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09-05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湖南博物院.2023-09-08
素纱单衣(直裾).湖南博物院.2023-09-11
马王堆汉墓素纱单衣“克隆”成功.中国文物网.2023-09-05
“妾辛追”印.湖南博物院.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