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遗址分布在河北省阳原县,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因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

工程简介

据介绍,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多学科充分合作、持之以恒的工作。“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为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基础研究课题,主要从古人类文化遗址、遗物分析、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演化过程,由相互联系的旧石器考古、地质学、环境学三个课题、11个专题组成,具体为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存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地质构造演化与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古人类生活环境演变。

以马圈沟、侯家窑遗址为重点,开展相关的调查、发掘、研究工作,研究探索早期直立人起源、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两大重要科学问题,通过泥河湾盆地内古人类及其文化的发生、发展及石器工业技术研究,来探讨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和现代人类的出现过程及演化之路,力争在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上取得突破。

工程负责人

该项目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担,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合作研究,河北省科技厅重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立项。深化该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河北省泥河湾盆地古人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为世界人类起源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为东方人类探源工程这一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支撑;也将进一步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协作,促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共同发展,造就一支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泥河湾遗址研究专业队伍。

工程意义

据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介绍,截至目前,泥河湾遗址群已发现早期人类文化遗存156处,全世界发现的53处百万年以上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40处,特别是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迹象。谢飞说,目前“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已获河北省科技厅批准立项,这是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基础研究课题,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担,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合作研究。谢飞说,该项目主要通过对古人类文化遗址遗物的分析,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由相互联系的旧石器考古、地质学、环境学3个课题、11个专题组成。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揭示泥河湾盆地古人类产生、演化的地质背景和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力争在早期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谢飞表示,该项目的实施,必将为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提供科学支撑,推动泥河湾盆地古人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另悉,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遗址考古研究院于15日正式成立。谢飞说,该研究院作为一个开放型研究平台,将汇集国内外考古学古人类学、地层学、哺乳动物学等各领域研究专家参与研究泥河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