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新唯识论
《中国文库(第5辑)·哲学社会科学类:新唯识论》为作者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在书中,作者继承并改造了佛教中的唯识宗,接受了唯识宗的“万法唯识”思想,认为“识”或“本心”乃宇宙之本体、万化之根源。
同时,在对唯识宗的阿赖耶识和种子说的层层破斥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自己“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并由此出发建构了独具创意的“辟成变”的宇宙论和“性量分殊”的认识论,从而构成了“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中国文库(第5辑)·哲学社会科学类:新唯识论》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最新出版。
内容简介
《新唯识论》的主要内容熊十力提出,宇宙的本体(体)与其作用(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统一的。熊十力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宇宙论,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是由“翕”(收敛)和“辟”(开放)两种基本动态构成的。在认识论方面,熊十力提出了“性量分殊”的观点,强调认识主体的个体性和认识对象的差异性。熊十力的哲学体系融合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力图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哲学体系。
《新唯识论》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现代新儒家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熊十力的学说对后来的新儒家学者如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熊十力本人也被尊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宗大师。
作者介绍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字子真,号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熊十力是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构建 “新唯识论” 体系熊十力以佛教唯识学为基础,融合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思想,构建了独具特色的 “新唯识论” 哲学体系。该体系强调本体与现象的不二关系,主张 “体用不二”“翕辟成变” 等观点。“体用不二” 即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整体,本体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本体的作用和表现。“翕辟成变” 则认为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是由 “翕”(凝聚、收敛)和 “辟”(发散、扩张)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传统哲学的创新阐释熊十力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阐释。他强调儒家的 “仁” 的本体地位,认为 “仁”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人类道德的基础。他主张通过 “反求诸己”“内省” 等方法来体悟 “仁” 的境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他也对道家的 “道” 进行了重新解读,将其与儒家的 “仁” 相结合,提出了 “道即是仁” 的观点,强调了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早年熊十力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等政治活动,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辛亥革命失败后,他深感政治变革的艰难,转而致力于学术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熊十力先后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任教,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哲学人才。他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虽身处困境,但仍坚持讲学著书,以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为己任。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 “新唯识论” 体系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激发了后来学者对传统哲学的创新研究。他的学生如牟宗三、唐君毅等,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哲学思想,成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熊十力的学术成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价值。他对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创新阐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他的著作如《新唯识论》《体用论》《乾坤衍》等,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熊十力一生坚持真理,不畏强权,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在学术研究中勇于创新,敢于质疑传统观念,体现了学者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感。
图书目录
新唯识论(文言文本)
题记/2
序 马浮/5
绪言/7
部甲(境论)/9
明宗/9
唯识/12
转变/32
功能/42
成色上/55
成色下/57
明心上/62
明心下/81
新唯识论(语体文删定本)
题记/110
赘语/111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壬辰删定记/113
节录印存上中卷初稿记/126
节录原本绪言/127
卷上/129
第一章明宗/129
第二章唯识上/136
第三章唯识下/149
第四章转变/164
卷中/186
第五章功能上/186
第六章功能下/211
卷下之一/233
第七章成物/233
第八章明心上/253
卷下之二/279
第九章明心下/279
附录/300
参考资料
新唯识论.豆瓣读书.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