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亲,又叫“上坟”,是中国鄂西南山区一带人们为亲人扫墓时的习惯性说法。

挂亲,即为缅怀逝去的至亲长辈而举行的简单祭拜仪式——在逝者坟前叩首鞠躬、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在坟头插上树枝或竹条,悬挂起五颜六色的“清明节吊”,以寄哀思。这一习俗自古沿袭至今,约定成俗。

挂亲大多并不是在清明节当天进行,而是在春风前后前三天,后一七(即提前三天或推迟七天)期间进行。

简要介绍

“挂亲”的说法显得形象而贴切,即为缅怀逝去的至亲长辈而举行的简单祭拜仪式——在逝者坟前叩首鞠躬、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在坟头插上树枝或竹条,悬挂起五颜六色的“清明吊”,以寄哀思。这一习俗自古沿袭至今,似已约定成俗:“挂亲”大多并不是在清明节当天进行,而是在清明前后任意一天。

主要意义

祭祖也好,挂亲也罢,都是纪念先人的方式,形式虽有别,宗旨却相同,即:传承孝道、推崇孝义、传递孝心、倡导孝行。愿天下父母福寿无边,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无子女为争遗产而反目之忧;愿世上儿女心怀感恩,孝敬父母,善待亲人,不留“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憾。

倡议

清明节“挂亲”是我国较为浓重的节日,在这祭奠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时节,大家以什么形式悼念祖辈,表达思念之情呢?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挂亲。二是发扬传统美德,倡导厚养薄祭。三是党员干部带头,推行文明祭扫。

历史传说

每年三月的清明节前后,总有一个晚上大雨滂沱,电闪雷鸣约一个小时,每当这个时候,城步杨家的年老长辈就会告诉后代:「杨令婆婆从山海关区回城步来给杨令公公挂亲来了,我们也要为先辈祖茔[yíng]去扫墓挂亲,挂亲时会在坟头插上纸幡,据传已故亲人凭此幡可通行阴曹地府」。杨令公公是城步杨氏的祖先,杨再思,生于唐代咸通十年已丑(869年),卒于后周显德四年丁已(957年),享年89岁,受朝庭封授江淮湖广都铃辖使,并授银青光禄大夫,辰州刺史,后因功授左仆射尚书,统据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带。杨再思的妻子马氏率子孙戊边而终,而每年的清明节她都要回故乡为杨令公公挂亲扫墓。所以,每当清明节前后,电闪雷鸣的夜晚,城步杨氏后裔就认为是「杨令婆婆挂亲」之时。

辨析

清明扫墓叫“挂青”“挂清”还是“挂亲”?

有人说坟头上的那些东西都是在清明时节挂的,顾名思义应该叫做“挂清”,于是常写成“挂清”。

也有人说清明扫墓叫“挂青”较为实际,因为外出踏青就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古人把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在湘西南山区一带,却习惯把清明期间为亲人扫墓称为“挂亲”。乡下盛行土葬,也没有公墓,村民死后装入棺木中,就近葬在山坡上。“挂亲”的说法显得更为形象而贴切。因为在清明节前后,人们总会缅怀逝去的至亲长辈而举行简单祭拜仪式——在逝者坟前叩首鞠躬、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在坟头插上树枝或竹条,悬挂起五颜六色的“清明吊”。所以,这是挂念、惦记亲人的最好表达方式,叫“挂亲”再合适不过了。

流行地区

鄂西南、湘西南、云贵川、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区。

文化诗词

挂亲

葛新平(江西)

抚碑除杂草,深鞠泪潸然。

德泽心中记,音容梦里连。

诸孙皆气概,阿父莫魂牵。

极乐无劳苦,瑶台享永年。

参考资料

挂亲.中国法院网.2019-04-08

[民风民俗]——侗家人挂青 .微信公众号.2025-04-15

高明华:弘扬传统美德 倡导低碳挂亲.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4-08

土地与神祇丨龙胜民族与民俗:清明挂青.新浪财经.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