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王蒙创作的揭露官僚主义短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这篇小说现在通行的有两个版本:一是《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刊登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一版本经过秦兆阳修改且未照会作者本人。二是最初发表于《短篇小说选:1956》(中国作家协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由王蒙改回原题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诞生在“双百语境”中,是一篇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这篇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较早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小说一经刊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很大争议,有批判的,有赞成的;这篇小说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至少谈了5次王蒙,除了说正面人物王蒙没写好,总的来说是“力挺”。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为主角,讲述了他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问题中的经历。作品通过描写林震、刘世吾等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
创作背景
苏联女作家尼古拉耶娃于195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在我国1955年至1956年走红,这部小说写了一个刚刚走入社会的女农业技术人员娜斯嘉不妥协地与阴暗现象做斗争,并最终改变了集体农庄旧面貌的故事;《中国青年》在1955年全文转载了这部小说,并在第23期上刊登了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的推荐语,号召全国青年和团员学习主人公娜斯嘉为新事物开辟道路勇敢斗争的原则精神,及其为人民服务、全身心地和劳动人民结合的高贵品质;中国掀起了一场围绕“娜斯嘉”展开的讨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王蒙在195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正是诞生在这个“双百语境”中,奠定了王蒙的写作之路。
王蒙在1956年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的时候,只有22岁,王蒙凭借自身的基层工作经验,感到小说对娜斯嘉的描写过于理想化,如果将同样的方式照搬到中国来解决生活中的斗争,往往不会成功。王蒙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两个目的:一是写几个有缺点的人物,揭露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二是提出一个问题,像林震这样的积极反对官僚主义又常在‘斗争’中碰到焦头烂额的青年到何处去。王蒙塑造的青年形象林震“口袋里装着《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并决心“按娜斯嘉的方式生活”;在书中,王蒙以主人公林震的心理体验为视角,在事业功勋和爱情体验两条线索上,通过麻袋厂事件的始末,展开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叙述。林震的主体性是指向未来的,而非如同“娜斯嘉形象”一般明朗确定。
出版历史
王蒙这篇小说现在通行的有两个版本:一是1956年第九期《人民文学》刊登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一版本经过秦兆阳修改且未照会作者本人。二是最初发表于《短篇小说选:1956》(中国作家协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由王蒙改回原题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需要说明的是,王蒙这篇小说还有一个更“原始”的版本,即王蒙最初提交给《人民文学》时的“原稿”版;1957年6月版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删去、恢复某些原稿内容外,同时也部分吸纳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修改。
2021年3月,花城出版社在《百年中篇小说典藏》系列丛书中出版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内容情节
故事从一个"闯入者"讲起,他叫林震,本来是一名小学教师,现在被调到北京市某区委组织部工作。
组织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则和气氛,然而一切在林震到来之后遭到了破坏。林震按照对革命事业和党性的历来认识投入工作,在麻袋厂搞调研时,从厂长王清泉身上发现许多与原则相悖的情形;他把这些情况向上级韩常新汇报,后者的漫不经心又一次使他吃惊。
于是,他找到具体负责的第一副部长刘世吾,进一步反映。刘世吾是小说中写得比较生动的人物。他是有能力的,谈吐机智,气度不俗,淡定自若,有张有弛,世事洞明;甚至有一点风雅,对文学不单爱好,还颇具见地。唯有一点,他的聪明才智现在全部变成了巧妙拿捏领导干部身份、权位、处事方式中的细节,使自己于尸位素餐状态下游刃有余的策术。看得出来,刘世吾身居第一副部长之职,却从不打算认真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组织部在他的这种"领导艺术"熏陶下,空气中似乎也飘浮着懒洋洋、充满倦意的味道。
可是,现在却闯进来一个毛头小子,一个愣头青,一个对任何事仍然愿意较真儿的人。刘世吾试图影响他,帮助他明白"事理",林震却未能开窍。终于等到区委常委讨论麻袋厂问题,区委书记周润祥亲自主持。列席会议的林震鼓足勇气要求发言,讲述所见所闻,并且对韩常新、刘世吾两位领导提出批评。
故事在周书记请林震去办公室谈话的悬念中结束,不过实际上并无悬念,作者的遣词说明,那应该是一个光明的结尾。
角色介绍
林震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正面典型林震与反面典型刘世吾发生冲突与对话,然后是审视与自审,将情节展开,进行正反对照。
刘世吾
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经验的丰富成为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
魏鹤鸣
魏鹤鸣是麻袋厂支部委员,分管党员发展工作,但他对这项工作缺少应有的热情与责任。 他说话的腔调是粗声粗气,作为单位的生产科长,他并没有兢兢业业做好领导交付的工作,却对厂长因为质量问题给予的批评怀恨在心。
赵慧文
赵慧文作为一名女性,她有细腻的情感,她主动关心帮助林震,并邀请林震到家里吃饭,在共同讨论组织部工作情况时,两人产生了共鸣。赵慧文对林震的关怀,以及二人在工作上的照应,使得赵慧文在林震心中漾起一层波浪。她和林震一样忠实于党,对党的工作认真仔细,她也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但因自己是女性而且只是从事一些文字编辑工作,显得没有力量。当赵慧文对林震的情感和与组织部的缺点作斗争这样的矛盾产生后,作者让赵慧文选择了工作而未选择情感,也未说明原因。
韩常新
韩常新身材高大、声音嘹亮,作为组织部党建组组长,是林震的直接领导,刘世吾与韩常新虽同为官僚主义者,但韩常新是更加“组织化”了的刘世吾,他非常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着装整洁,衣服的款式较为流行,政治上被提拔后“ 愈益精神焕发和朝气勃勃” 。在同科室女性赵慧文的眼中,韩常新则是“ 充领导他会拉长了声音训人,写汇报他会强拉硬扯生动的例子,分析问题,他会用几个无所不包的概念,俨然成了个少壮有为的干部”。
尽管林震对老练的韩常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经验颇有微词,但韩常新对青年人林震从幼稚走向成熟过程中具体工作上的指点迷津、思想上的批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
作品特点
主题思想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作品通过塑造刘世吾等反面典型,描写和揭露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通过塑造林震为代表的有朝气、积极向上、勇于斗争的正面典型,号召广大党员、知识分子要敢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的主要艺术贡献在于作者以自己丰富的从政经验和艺术才华塑造了不同类型革命者的典型形象。王蒙在书中构造了一个权力格局:周润祥——李宗秦——刘世吾——韩常新。周润祥书记代表区委最高权力,但不直接插手组织部日常工作,李宗秦角色类似于《红楼梦》中的王夫人,因为与王夫人同样的原因,用下划线特别标注;刘世吾是组织部实权人物;韩常新是刘世吾手下的一个组长,后来提拔为副部长,恰似《红楼梦》中的平儿后来被“扶正”。林震是新来的“局内人”,但不在权力核心,赵慧文消极应对工作,成了实际上的“局外人”。其中,林震是外来者。
艺术特点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王蒙将创作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移植到林震的身上,林震是新社会培养起来的新人,对于他来说,除了遵照党章、党课和他心爱的小说、书籍来生活就没有别的道路。他带着天真、热情、理想主义在区委开始工作,在调查麻袋厂事件时,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突显的更加强烈。林震本以为可以像娜斯嘉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可是刘世吾、韩常新等的态度,尤其是刘世吾的态度更让林震感到迷惑。
王蒙想通过林震的经历显示一下:一个知识青年,把娜斯嘉方式照搬到自有其民族特点的中国,应用于解决党内矛盾往往不会成功,生活斗争是比林震从《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里读到的更复杂。年轻的林震总不能一直生活在自己构筑的单纯、透明的象牙塔中,在经历过麻袋厂事件后他开始成长,开始积累经验,懂得处世的哲学。
积极与消极的矛盾
小说中刘世吾冷漠、漫不经心,甚至有些麻木。在当时那种正面人物就必然是作者“狂热歌颂、竭力提倡”而反面人物则是作者“憎恶、反对”的这样观念影响下,刘世吾应当是官僚主义的体现者。林震为了麻袋厂的问题在开会是坚持己见,触动了刘世吾的内心。作为领导,必须掌握一种把个别问题基层存在与一般问题结合起来,把上级分配的任务与基层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的艺术。刘世吾开始认真解决麻袋厂的问题,并顺利处理。
在作者的脑海里,刘世吾一旦进入到林震这样一个充满热情与理想主义青年的工作中,进入到这样的人物关系中,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由此看出刘世吾形象是积极与消极的二元组合。
工作与情感的矛盾
赵慧文是小说中出现的一位女性形象,作为一名女性,她有细腻的情感,她主动关心帮助林震,并邀请林震到家里吃饭,在共同讨论组织部工作情况时,两人产生了共鸣。她和林震一样忠实于党,对党的工作认真仔细,她也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但因自己是女性而且只是从事一些文字编辑工作,显得没有力量。
在王蒙的创作下有一种爱情意识的产生,赵慧文对林震的关怀,以及二人在工作上的照应,使得赵慧文在林震心中漾起一层波浪。但当赵慧文对林震的情感和与组织部的缺点作斗争这样的矛盾产生后,作者让赵慧文选择了工作而未选择情感,也未说明原因。对于赵慧文的性格描绘较之林震、刘世吾也显得有些单薄,但把赵慧文看成林震情感成长的因素,还是有意义的。
塑造人物的手法
小说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正反典型构成了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了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了对比。
作品叙述结构
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因此,林震这一个人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作品影响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杂志《文艺学习》从1956年12月至1957年3月开设了相应的讨论专栏,编辑部在此期间收到1300多份稿件。李长之、刘绍棠、康濯、从维熙、邵燕祥、马寒冰、刘宾雁等都在上面发表了文章。还有《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延河》杂志也发表了文章。
1957年2月至4月,毛泽东就此事共有五次谈话,谈话有三个要点:一是李希凡文章以故事发生地为北京却写了官僚主义,而挞伐王蒙;毛泽东则质问:谁说北京没有官僚主义?二是对王蒙这个人,毛泽东强调要“保护”。三是毛泽东对《人民文学》编辑部修改小说原稿一事大动肝火,斥为“缺德”。毛泽东摆出的姿态,除了说正面人物王蒙没写好,总的来说是“力挺”。
1957年3月12日,林默涵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篇引起争议的小说》,这是林在毛对于此篇小说表态之后写成的具有“总结”意味的评论。随后在1957年4、5月间,批评的矛头转而指向《人民文学》编辑部对此篇小说的修改。1957年5月8日至10日,《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刊登文学界有关《人民文学》修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问题的座谈、《人民文学》编辑部就修改经过的详细说明等,作为此一事件的收束。
作品评价
邵燕祥:作者是从丰富纷繁的实际生活里汲取主题直到每一个细节的。
刘绍棠、从维熙:认为王蒙的小说严酷地、认真地忠诚于生活,王蒙同志没有一点歪曲这个作为典型环境的党组织,他逼真地、准确地写出了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我们不能要求他根据对我们党的整个概念来写这个党组织,因为这只能流于公式化。然而只有真实,才能有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邓友梅认为:在普通人身上看到缺点。林震的斗争是因为党性,批评缺点都是党的教育。
杨早、杨匡汉:完成这篇作品时,王蒙年方22岁,然而,他的创作风格已经清晰。词句简洁平易,语调轻松自然,却不时突然地闪现出一点辛辣或者带着俏皮的刻薄;与此同时,尖锐、讽刺的王蒙还和另一个浪漫主义的王蒙,奇特地混合在一起。在艺术来源上,可以明显看到苏联文学的影响,尤其是俄语文学在人物刻画上涉及情感描写时所特别喜爱表现的那种微弱而捉摸不定的文雅气息。此外,王蒙在小说中所调寄的令人心驰神往的青春与爱情旋律,亦即林震与赵慧文之间的朦胧暧昧情意,人们一直注意不够;然而这里实际上是很见王蒙性情的笔墨。总的来说,在50年代语境之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文学性上明显高于一般作品,即使50年后,仍然不乏可赏之处。
作者简介
王蒙,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10月生,南皮县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作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文学创作者,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之路。其作品《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活动变人形》《这边风景》等具有代表性和开拓性意义,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发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蒙“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朱羽:成长、革命与常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之批评的批评.乌有之乡网刊.2020-01-01
谢泳:重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二).网易新闻.2023-10-18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豆瓣读书.2023-10-18
重读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组织部里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国作家网.2023-10-18
“人民艺术家”王蒙,85岁了.腾讯网.2023-10-18
王蒙因《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被打成“右派”.新浪网.2023-10-18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国新闻网.2023-10-18
王蒙:活着就是生命的满涨.风闻社区.2023-10-18
文艺批评 | 朱羽:成长、革命与常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之批评的批评.观察者网.2023-10-18
“双百方针”带来文艺繁荣 ▸我们的文艺◂.澎湃新闻.2023-10-18
“新人”变奏曲——《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布礼》人物形象读解.中国作家网.2023-10-18
重读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组织部里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国作家网.2023-10-18
《六十年与六十部》试读:1956《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豆瓣读书.2023-10-18
成长、革命与常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之批评的批评.乌有之乡.2023-10-18
谢泳:重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三).网易新闻.2023-10-18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3-10-18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授予42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新华网.202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