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柱菟丝子(学名:Cuscuta monogyna Vahl ),为旋花科菟丝子属的一年生草本。全体无毛;茎线形,强壮,粗糙,多分枝,有深紫色瘤状突起,无叶。花序腋生,松散穗状或数朵花密集而短的穗状圆锥花序;苞片小,肉质,卵圆形或卵状三角形;花几无梗或明显具梗,玫红色或几白色;花萼碗形,基部相连,常有紫红色瘤状突起;花冠壶形,管形;鳞片近长圆形,边缘形,达花冠中部,具不等的流苏;子房近球形,无毛,平滑;花柱很短;柱头头状,几与花柱等长。果卵圆形,或几球形。种子1-2,不等的圆心形,多少具喙,平滑,暗褐色

中国新疆有分布。寄生乔木、灌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上。苏联,蒙古也有。种子可药用,功效同莬丝子,有补肝肾、益精壮阳及止泻的功效。

(概述图参考: )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全体无毛;茎线形,强壮,粗糙,多分枝,直径1-2毫米,微红色,有深紫色瘤状突起,无叶。

花序腋生,松散穗状或数朵花密集而短的穗状圆锥花序;苞片小,肉质,卵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2毫米,锐尖;花长3-4毫米,几无梗或明显具梗,玫红色或几白色;花萼碗形,长不及2毫米,萼片5,相等,卵圆形,锐尖,基部相连,常有紫红色瘤状突起;花冠壶形,管形,最后作钟形,紫色,长3-3.5毫米,裂片5,卵圆形,钝,全缘或微具齿,短于冠筒1半;雄蕊5,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短,与花药等长,花药广椭圆形或广椭圆状心形;鳞片5,近长圆形,边缘繸形,达花冠中部,多少2裂,具不等的流苏;子房近球形,直径约1毫米,无毛,平滑,2室,每室2胚珠;花柱1,很短,长0.5-0.45毫米;柱头头状,中央有浅裂缝,几与花柱等长。

蒴果卵圆形,或几球形,长4毫米,周裂。种子1-2,不等的圆心形,长3-3.5毫米,多少具喙,平滑,暗褐色

生长环境

寄生乔木、灌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上。

莬丝子喜高温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菟丝子是恶性寄生杂草,本身无根无叶,借特殊器官—吸盘吸取寄主植物的营养。菟丝子除寄生草木植物外,还能寄生藤本植物木本植物。对禾本科如水稻、芦苇和百合科植物如葱也能寄生和危害。菟丝子不仅吸取栽培作物的汁液营养而使栽培植物营养消耗尽,且缠绕在作物的周围,造成大批植物的死亡。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新疆。苏联,蒙古也有。

繁殖方法

莬丝子主要以种子繁殖,在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与寄主植物的生长具有同步节律性。当寄主进入生长季节时,莬丝子种子也开始萌发和寄生生长。在环境条件不适宜萌发时,种子休眠,在土壤中多年,仍有生活力。

菟丝子种子萌发后,长出细长的茎缠绕寄主,自种子萌发出土到缠绕上寄主约需3天。缠绕上寄主以后与寄主建立起寄生关系约需1周,此时下部即自干枯而与土壤分离,从长出新苗到现蕾需1个月以上,现蕾到开花约10天,自开花到果实成熟约需要20天左右。因此,菟丝从出土到种子成熟约需80-90天。莬丝子从茎的下部逐渐向上现蕾、开花、结果、成熟,同一株菟丝子上的开花结果的时间不一致,早开花的种子已经成熟,迟开花的还在结实,结果时间很长,数量多,1株菟丝子能结数千粒种子。

莬丝子也能进行营养繁殖,一般离体的活菟丝子茎再与寄主植物接触,仍能缠绕,长出吸器,再次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吸收寄主的营养,继续迅速蔓生。

传播途径:莬丝子主要是以种子进行传播扩散。菟丝子种子小而多,寿命长,易混杂在农作物、商品粮以及种子或饲料中作远距离传播。缠绕在寄主上的菟丝子片断也能随寄主远征,蔓延繁殖。

检验方法

对受检的植物、植物产品进行直接检验或过筛检验。直接检验,适用于新鲜苗木或带茎叶的干燥材料。按规定取代表性样品,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检查植物茎、叶有无莬丝子缠绕或夹带。于干燥材料上发现菟丝子茎丝后,其种子有时会脱落,应注意检查检验材料底层之碎屑。过筛检验,适用于谷类作物的种子材料。检查材料大于菟丝子,可采用正筛法将菟丝子由筛下物分检出来,检查材料小于菟丝种子,可采用倒筛法将菟丝子由上筛层分检出来,检查材料与菟丝子种子大小相近的,可通过适当的比重法、滑动法、磁吸法分检之.

有关检疫规定:菟丝子属是中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病、虫、杂草录》规定的二类检疫性杂草。应严格施行检疫。菟丝子属杂草种类繁多,对农作物的危害也极大。

危害防治

• 症状

苗木和花卉均可受莬丝子寄生危害。花卉苗木受害时,枝条被寄生物缠绕而生缢痕,生育不良,树势衰落,观赏效果受影响,严重时嫩稍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于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极易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花卉苗木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营养物质被菟丝子所夺取,致使叶片黄化易落,枝稍干枯,长势衰落,轻则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全株死亡。

• 危害

莬丝子的寄生范围较广,可寄生于豆科茄科蔷薇科无患子科等许多科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其根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茎为黄色丝状物,纤细,肉质,绕于寄生植物的茎部,以吸器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主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其缠绕寄主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

• 防治

防治莬丝子应以人工铲除结合药剂防治,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加强栽培管理:结合苗圃和花圃管理,于莬丝子种子未萌发前进行中耕深埋,使之不能发芽出土,(一般埋于3厘米以下便难于出土);

2.人工铲除:春末夏初检查苗圃和花圃,一经发现立即铲除,或连同寄生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于其断茎有发育成新株的能力,故剪除必须彻底,剪下的茎段不可随意丢弃,应晒干并烧毁,以免再传播。在菟丝子发生普遍的地方,应在种子未成熟前彻底拔除,以免成熟种子落地,增加竖年侵染源。

3.喷药防治:在莬丝子生长的5~10月间,于树冠喷施6%的草甘膦水剂200-250倍液,(5-8月用200倍,9-10月气温较低时用250倍)施药宜掌握在菟丝子开花结籽前进行。也可用敌草0.25千克/亩,或鲁保1号1.5-2.5千克/亩,或3%的五氯酚钠,或3%2,4-二硝基苯酚防治。最好喷2次,隔10天喷1次。

鉴别方法

辨色

纯净的菟丝子呈灰褐色或黄褐色,表面光洁;掺假的表面呈土色,颜色晦暗。

搓捻

取少量莬丝子放入手掌心,用另一手拇指用力搓捻,菟丝子质坚实,不易捻碎;如掌心有土末,说明掺有土块。

浸泡

取少量莬丝子放入透明玻璃容器中,浸泡一段时间,菟丝子吸水体积膨大;掺有水泥粒、沙粒、泥块的,会沉入容器底部,水泥粒、沙粒不会膨大,泥块会很快溶散并使液体变浑浊。

水煮

取少量莬丝子用沸水浸泡后,表面有黏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露出黄白色卷须状的胚,形如吐丝,即为正品。

药用价值

种子可药用,功效同菟丝子。是一味平补肾、肝、脾之良药,临床主要应用于肾虚腰痛、阳遗精尿频、宫冷不孕、目暗便溏之肾阴阳虚证。

莬丝子甘、温,归肾、肝、脾经,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之功效,始载《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甘味一般具有滋补作用,甘辛微温,禀气中和,既可补阳,又可益阴,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特点。固精安胎与性激素样作用。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与元阳,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

参考资料

菟丝子属.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