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奉圣禅寺简称奉圣寺又叫奉圣祠,位于晋源区晋祠镇039省道(晋祠路)悬瓮山麓晋祠公园内。原为唐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后尉迟恭受佛教影响,改建别墅为梵刹。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奉圣寺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
历史沿革
从文献看,奉圣寺坐西朝东,历代修,规模宏壮,由前后三进院组成,有前殿、钟鼓楼、左厢伽蓝殿,内塑上古行神像、伽蓝神、鄂国公像,右厢房为祖师殿,塑初祖达摩像及-、圆觉二禅师像。
后寺残坏,仅寺北浮屠院的舍利生生塔一座幸存。塔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
八角七级,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远眺,晋汾景色尽收眼底。“宝塔披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
1213年,蒙古兵攻太原市,奉圣寺毁于战火。元代由高僧洪智重建。
1950年,占据奉圣寺的一所疗养院以寺庙残破,不是文物为由,强行拆除了寺院的全部建筑,山西省曾就此事通令全省从此事中吸取教训,保护文物。
古刹缘起
初建于唐武德年间,原为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别墅。一日向高僧智满讨教:“割绝他命,敢问还否?”师云:“将军有悔心,天启之也”。再问:“若斋僧建刹如何?”师答:“一念善心生,获福无涯矣”。尉迟恭听罢顿首叩谢,并设宴款待,遂改建其别墅为梵刹。武德五年(622),李渊赐额“十方奉圣禅寺”。
从此尉迟恭请智满高僧为主持。奉圣寺屡经战乱兴废多次。金贞佑年间,除舍利塔外,全毁于战火。
到元代皇庆二年(1313),高僧洪智重建后,历经希公、深公、一公、间公、浅公、浩公、公、昌公、惠公、喜公等十一代禅师,千百年香火未断。元至正十八年(1358)遭火灾,明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年由圆觉禅师二次重建,到20世纪50年代被拆毁。古刹传说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卷柏,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概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名蓝新生八十年代初,或许出于一种拾遗补缺的心理,在老市长岳维幡的提议下,将几座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建筑迁建于奉圣寺原址,对此,学者们多有微词,但愿破坏和重造文物的行为以后再也不要发生。现存晋祠内奉圣寺为80 年代初重修迁建,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过殿、山门都是从各处搬迁而来的元、明建筑精品。大雄宝殿,由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迁来,原属于寺;过殿, 由汾阳二郎庙迁来,原属于庙;山门,原名景清门,是晋祠早期的山门,原属于祠。这些来自于寺、庙、祠的建筑,组合起来,成为了今天的奉圣寺。属于晋祠内比较特殊的建筑。
参考资料
奉圣寺(十方奉圣禅寺).太原晋源区奉圣寺(十方奉圣禅寺)旅游指南.201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