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江发源于龙门山东南麓江油市藏王寨棋盘山鹰咀崖一带,源头海拔1700米,河长达340公里,流域面积5200平方公里,占涪江流域面积的1/7。

概述

潼江源于龙门山东南麓江油市藏王寨棋盘山鹰咀崖一带,经江油二郎庙、小溪坝穿过宝成铁路,由河口入梓潼县低山、深中丘陵区,经仙峰、豢龙绕梓潼县城西,由交泰进入三台县东北后,折入盐亭县,经玉龙镇射洪市境,至射洪双溪镇唐代诗人陈子昂墓地独座山下汇入涪江。由于涪江在独座山下向南折了一个90度的弯,梓江每到汛期江水如箭直奔独座山而来,所以梓江古时又名射江。梓江是涪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4.7亿立方米,仅为通口河径流总量的1/7。尽管径流总量不大,但因其源远流长,城内年降水量分配差异大,是涪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潼江最大洪峰流量曾达8580立方米/秒。

流域气候特点

梓江流域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在摄氏度14.7度~18.2度之间。域内气候温和、湿度大、雨量丰沛、无霜期长,除上游山区外,无霜期一般在300天左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盐亭县射洪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仅800余毫米。年降水量不但空间差异大,年际问变化也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少水年之比一般为1.7,个别地方达到3以上,降水量年内分配也很不均,每年6~8月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50%以上,12月至次年5月则不足年度的20%。

梓江流域的气候特点,大致可分为上游亚热带寒湿润山区气候、中下游亚热带偏干湿润丘陵区气候。受不同区域气候特点与下垫层的影响。使梓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春旱、夏旱为主过渡到伏旱的分布模式。据历史记载,从1648年到1949年的301年问,有27年发生大旱,平均11年发生一次严重旱灾。特别是中、下游丘陵区,狭窄的流域特性,极度的土地垦殖,使覆盖率低、缺乏水土涵养自我调节能力,以致干旱年年发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