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林,1975年6月生,茶陵县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在徐州师范大学(今江苏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在闽南师范大学(今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教育原理和情感教育等。在《中国青年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浙江教育报》等转摘。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著作各1部。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和江西省省级重点课题各1项,校级课题2项。博士学位论文《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获华中师范大学2009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发表论文
1、《教育惩罚的发展性价值及其实践向度》,《中国教育学刊》,2016(6)
2、《涂尔干的发展性惩罚观述评》,《当代教育科学》,2015(24)
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怨恨滋生与教育干预》,《教育评论》,2014(12)
4、《留守儿童的怨恨滋生、危害及其干预策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1)
5、《留守儿童的怨恨滋生与攻击性的生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
6、《怨恨:留守儿童攻击性形成的情感根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5)
7、《弱势大学生的怨恨滋生及其对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中国青年研究》,2011(12)
8、《涂尔干的发展性纪律观及其现实启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5)
9、《教育惩罚运作对象的转向》,《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8)
10、《学生自卑心理与怨恨情感的滋生》,《思想理论教育》,2010(24)
11、《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教育学术月刊》,2010(9)
12、《论情感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负性情感发展》,《教育导刊》,2010(7)
13、《教师宽容的意蕴与意义》,《黄冈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5)
14、《学生怨恨滋生与道德人格扭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15、《论学生的非合宜性道德需要》,《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
16、《学校纪律的性质及其确立》,《教育科学研究》,2009(2)
17、《论教师的怨恨心态》,《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4)
18、《教育惩罚要唤起学生的羞愧感》,《思想理论教育》,2008(14)
19、《学生怨恨感的内涵、成因与危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
20、《预防学生怨恨感滋生的教育策略》,《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
21、《负面道德经验及其德育价值》,《中国教育学刊》,2007(7)
22、《教师宽容的依据、实现及其限度》,《教育科学论坛》,2007(10)
23、《教育中惩罚的量值标准》,《教育研究杂志(大陆版)》(台湾省),2005(春季号)
24、《“教育即对话”质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25、《同情感及其教育学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005(6)
26、《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纪律理念的转变》,《当代教育科学》,2005(6)
27、《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中小学管理》,2004(2)
28、《纪律精神发展的三阶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教育版),2004(4)
29、《斯宾塞自然惩罚理论述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2)
30、《曾国藩子女教育观探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教育版),2002(4)
著作编著
1.《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独撰
2.《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案例分析专题例解》,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年3月版。独撰
主持课题
1.《中国城市底层知识青年的社会心态及干预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16年一般项目(课题编号:16BSH015)。
2.《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怨恨滋生及其教育干预研究》,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一般项目(课题编号:10YJC880077)。
3.《留守儿童的怨恨情结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0年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0ZD042)。
4.《负面道德经验的课程化及其德育价值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一般课题(课题编号:13YB035)。
5.《全面性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启动基金。
6.《学生怨恨滋生对德性发展的消极影响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青年成长基金。
7.《案例教学在高校\u003c德育原理\u003e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