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翔
崔翔,男,1960年5月生,山东省。1982年1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理论电工专业,获工学学士;1984年7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理论电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4月毕业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加速器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9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部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四届和第五届学部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国际电磁场计算联络办公室主任,IEEE高级会员,IEE资深会员(Fellow)和电磁学顾问组成员,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ICS)执委会成员和亚洲大洋洲区秘书,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电磁场与电磁兼容工作组(C4.02.01)成员,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计算与数学杂志(COMPEL)编委。
个人成就
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88年),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88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和青年教师基金(1989年),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国务院政务特殊津贴(1991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1993年),全国电力工业劳动模范(1994年),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1995/96年),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年)。担任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之一。
个人事件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表彰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的决定》,大力表彰100名在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任教师。该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崔翔教授,获得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实现了该校国家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崔翔教授,1978年至1982年,在该校理论电工专业学习,获学士;1984年,取得该校理论电工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8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学习加速器物理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并获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0年,获第二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和青年教师奖;1991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博士生导师,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94年,被评选为全国电力工业劳动模范;1996年,入选1995年度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3年,被评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5年,获该校教学优秀特等奖,并成为“电磁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2007年,被评选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提名指导教师,并成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电磁场课程)负责人;2008年,获北京市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9年,获国家电网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专家称号。
1985年以来,崔翔教授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1993年至2002年,任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研究经历
崔翔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和光纤传感技术等学术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 金项目和 博士点科研基金项目、国家电网重点科技项目等 30 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5 项。发表学术论文 180 余篇。
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IEEE 高级会员, IEE 电磁学顾问组成员,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 (ICS)2001-2007 年度 ICS 理事会理事和亚洲 - 大洋洲区秘书,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 电磁场与电磁兼容工作组 (C4.04) 成员 ,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计算与数学杂志 (COMPEL) 编委。
任职情况
学术任职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电机工程学组)成员(2003至今)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十三届专家评审组成员(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电工学)(2008至今)
3、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法规标准审查委员会电磁专业组成员(2009至今)
4、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主任委员(2010.09至今)
5、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1994至今)
6、全国高校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理事长(2008至今)
7、Fellow,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06至今)
8、Senior Member,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1997至今)
学术期刊任职
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委(2006至今)
2、《电工技术学报》,编委(1994至今)
3、《高电压技术》,编委(2006至今)
4、《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编委(1993至今)
5、Associate Editor, IEEE Transaca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2007至今)
6、Associate Editor, Frontier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05至今)
7、Member of the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COMPEL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omputation and 数学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01至今)
讲座
2009年系列学术活动(第二十四期)在我所1号楼705会议室举行。本期学术活动由肖立业所长主持,特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岳良院士和华北电力大学崔翔教授来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所内职工和学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崔翔教授做了题为《特高压输变电技术中关键电磁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的报告。崔教授就特高压发展概况、电磁环境问题、电磁兼容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讲解。崔教授的报告与我所现有的研究方向关系紧密,在场人员都表示收获很大。最后,崔教授介绍,当 前电机工程学学科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并希望电工所的科研人员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地参与和行动起来,相互交流协作,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早年经历
1960年,崔翔出生于保定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时,他被送进了母亲工作单位的小学读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由于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这个“出身不太好”的家庭背景,让崔翔在小伙伴中间时常感到自卑。再加上在家里排行老大,要帮助父母照顾弟弟,所以,崔翔自幼就特别懂事、早熟。拿父亲的话说,这孩子的脑子里装着他的同龄人所不具备的成熟。崔翔从小就明白,别的同学可以玩,可以不学,但是他不可以,他必须要学好、学精,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正因为如此,崔翔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突然组织了文革后的第一次数学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为高一内容,但要求全校高一和高二的近600名同学参加这次“突然袭击”,结果只有三名学生的成绩在及格线以上,而高二的崔翔竟然考了96分,位居第一。也就是从这次“突然袭击”,崔翔充分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他认真总结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认为只有把基本概念弄清楚,理顺逻辑关系,没有公式可以自己推导、没有定理可以自己证明,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从此以后,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崔翔继续使用这个学习方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
少年时期的崔翔就有着出色的动手能力,班里的桌椅板凳坏了,他拿起钉子、锤子,东敲敲,西锤锤,三五下就“搞定”了。给弟弟扎风筝,做冰车,甚至用木头或胶泥雕个小手枪,都是崔翔的拿手好戏。最让同学们羡慕的还是他那手做二胡的绝活儿——罐头盒做的琴筒,马尾巴做的琴弦,崔翔做的二胡虽说样子不太“周正”,拉出的音韵那可是有模有样。崔翔说,正是这种动手能力锻造了他后来的工程实践能力。
上了初中,崔翔又迷上了无线电,并在同学中组成了一个无线电小组。大家常常交流各自的无线电经验,为现在看来极其浅显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在讨论中,他感受到了无线电的奇妙,并被这种奇妙深深地吸引。从那个时候起,崔翔开始朦朦胧胧对“电”以及跟电相关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1977年10月,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个消息让已经做好下乡准备做知识青年的崔翔欣喜若狂。由于政策所限,崔翔所在的保定市第二中学只允许8名在校学生参加高考,要想参加高考,必须首先通过学校的预选考试。成绩优异的崔翔再次发挥了惊人的聪明才智,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预选。高考结束后,他接到了该校前身、时称华北电力大学“电工师资班”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录取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
“电工师资班”,顾名思义,是为水利电力部所属高校培养师资。这个班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并有多位来自农村、拉家带口、年龄大崔翔一轮的老大哥,他们在学校不仅克服各种困难,学习极为努力,并且从国家助学金里省出钱来补贴家用,农忙时节他们还要请假回家干农活。对于这些,崔翔都看在眼里。他暗暗下决心要让自己像这些老大哥们看齐,珍惜自己的上学机会,并发誓将来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在课堂上,他不仅学知识,还要注意各位上课老师是怎么讲这个课的,听完之后,还要问自己能不能也能好好的把这个课讲给别人。
1982年3月大学毕业的崔翔又考取了学校当时的北京研究生部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张金堂和邵汉光两位教授,从事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当时,500千伏电力变压器高压引线的绝缘问题是我国500千伏输变电设备国产化的一个关键课题。张金堂和邵汉光两位教授将其交给崔翔作为研究生论文课题,并直接派崔翔到我国最大的变压器厂——沈阳变压器厂做课题研究,一去就是近一年半的时间。崔翔看准了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工程价值,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在研究过程中,崔翔深入车间和设计部门,拜该厂的费增尧工程师为师,跟技术人员广泛交流、密切合作,彻底地解决了这个关键课题。崔翔撰写的学术论文《用优化模拟电荷法计算500千伏变压器引线的三维电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被评为水电部198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所提出的500千伏变压器高压引线结构直接应用到我国首台500千伏单相直接式出线变压器研制,并一次通过形式实验。为推动我国500千伏输变电设备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说在沈阳变压器厂做硕士论文研究让崔翔彻底懂得了工程研究的重要应用价值,那么,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博士论文研究,则让崔翔明白了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意义以及这种研究的不可比拟的创新价值。
工程研究和科学研究就像是一奶同胞的两兄弟。前者重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后者重在探索未知,发现规律,寻找方法。有了在沈阳变压器厂工程研究的经验,崔翔在邵汉光教授的推荐下,来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师从我国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羲先生,攻读加速器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工作氛围,完全不同于沈阳变压器厂,也不同于高等学校,这里聚集着我国当时理论物理、实验物理、核物理、核化学等领域最知名的专家,例如钱三强、王淦昌、汪德熙等先生。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崔翔直接感受到了大师的风范,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为了培养崔翔的科学素质,谢羲先生一对一地指导,从数学和物理两个层面指导崔翔的研究方法。通过三年的博士研究工作,崔翔在电磁场高精度数值计算方法和应用方面取得成果,并有两项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和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经过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的研究,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观念在崔翔头脑中撞车了。毕业后是坚持“科学研究”,还是坚持“工程研究”,崔翔陷入了沉思。崔翔深知,作为电机工程学的一名教师,不管做哪种研究,最基本的还是要立足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适合个人研究特色。基于此,崔翔对自己提出甄别研究课题的“两个不做”:如果是纯粹的工程问题,没有新的学术价值,不是前沿问题,这样的课题不做;如果是纯学术的问题,为了研究而研究,这样的课题也不做。崔翔以及带领的研究团队在500千伏输变电设备国产化、电力系统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正是对此种选题原则的最好诠释。
获奖事迹
崔翔教授长期从事电机工程学学科的科研工作。主研方向为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电力系统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超/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等。他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输变电领域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斩获国家电网特高压交流、特高压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等多项殊荣,还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成就。
科研这条路崔翔教授行走得艰难却步履坚定。1984年,他考到学校的前身──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攻读硕士。当时,500千伏变压器的国产化是行业研究的前沿课题。崔翔看准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价值,积极投入其中。为了使研究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工程难题,他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到当时我国最大的变压器厂──沈阳变压器厂做实地课题研究,刻苦钻研,一住就是一年半,崔翔基于在沈阳变压器厂工程实际完成的硕士论文《用优化模拟电荷法计算500千伏单相变压器直接式引线的三维电场》一经面世,立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论文中,他提出的我国首台500千伏单相变压器直接式引线绝缘系统的研究方案,一次实验通过,为推动我国500KV输变电工程国产化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