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中京国家遗址公园是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义镇以西约15公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以辽中京遗址为中心区,计划建成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0年10月入选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简介

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辽中京遗址为中心,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

义镇以西约15公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中京是辽最大的陪都,中京是辽宋澶渊之盟后辽朝贵族为便于中原交往,利用北京每年所纳岁币,征集燕云地区迁来的汉族工匠,于耶律隆绪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兴建的。其“浮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等,都是依照北宋首都汴梁的建筑格式而建。唐长安城有三重城:外城、内城和皇城。外城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正门曰朱夏门,门内有宽64米的弧形大道,直通内城的南门阳德门。内城在外城的中部,内外城成“回”字形。内城长东西2000米,南北宽1500米。皇城居于内城中北部,长宽相等,每边长1000米,其北墙与内城之北墙结为一体,皇城中有祖庙、文化殿、武功殿及大殿等建筑群,城内还建有一塔。

辽中京遗址从建成到毁坏,历时三百九十二年,因毁于明朝,当地人就称这片土地为大明城,称城中的塔为大明塔。辽中京遗址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渤海中京国家遗址公园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中。

发掘与保护

辽中京的调查发掘过程

20世纪以来,辽中京受到了国内外辽史研究专家学者的重视。20世纪初,法国神甫闵宣化对辽中京进行了实地考查,在其《东蒙古辽东旧城探考记》一文中,对辽中京进行了叙述。但其根据书面材料对辽中京皇城位置的论证,被后来的考古调查证明是错误的。

1939年9月,日本鸟居龙藏夫妇及子女4人,对辽中京遗址进行了17天的田野调查。这是鸟居氏继1908年在喀喇沁王府任教师时对中京的第二次调查。

1958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队长李逸友及张郁先生,对辽中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田野调查,在《考古通讯》1958年第四期发表了《内蒙古宁城县(辽代)古城址调查》一文,该文较为详细地记叙了辽中京的现状与意义。使人们对辽中京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959年4月,以原昭乌达盟盟委书记乌力更为主任的辽中京发掘委员会成立。自治区文化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主持了这次发掘工作。发掘自1959年4月下旬开始,至1960年11月结束。这次发掘重点了解了辽代城市的布局,断定了各文化层的可靠年代以及各时代地下遗迹及遗物的埋藏和分布规律。

辽中京遗址的保护

1961年3月4日,辽中京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共公布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其中古遗址26处,可见辽中京遗址地位之重要。

据当地老人讲述:1883年(清光绪九年)夏,老哈河水泛滥,将中京外城东南部城墙冲毁。20世纪60年代,老哈河水再次涌入中京,外城东南部城墙又遭水毁。为了确保中京城免遭水患,1973年辽宁省文化厅拨出专款,在外城南门外的老哈河北岸修筑了防护堤坝,并加设了40余道石笼丁坝护堤,将洪水挡在了城外。

1994年,辽中区京城内北小河洪水泛滥,河道北移,洪水直冲内城北墙,城墙面临水毁的危险。1995年,国家文物局拨出专款,在内城北墙东部南侧,修筑了浆砌护墙石坝200米,同时沿坝加设隐蔽护墙石笼丁坝20条。使内城北墙得到了有效保护。

辽中京遗址内外矗立着辽金时期的古塔3座,经近年维修勘测得知,辽、金、元、清各代均对这几座塔有过维修,但无资料记载。仅大明塔塔身正南佛龛两侧刻有蒙文两行,译为“清代咸丰甲寅年敬修”。据此可知1854年曾有过一次维修。

此后,国家文物局拨专款于1982年、1987年、1997年、2001年进行了维修。半截塔镇因上部塌而得名,2002年由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对塔基和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详细的科学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