鹮科
鹮科(食虫类:Threskiornithidae),别名朱鹭科,属于鹈形目,全世界共有34种。本科中的鹮亚科鸟类通称鹮,而琵鹭属亚科鸟类则统称琵鹭。鹮科鸟类广布于温热带地区,我国生存有5属6种,其中最珍贵的是朱鹮和黑脸琵鹭,二者都是处于灭绝边缘的世界级珍禽。
形态特征
鹮科鸟类为中型涉禽,长腿、长颈和长嘴𫚭构成高体型,适于浅水沼泽活动。嘴或呈柱状下弯,或呈宽扁形而前端扩展为匙状,鼻孔位于长嘴基部,适于在缝隙中探取沉在浅水沼泽,甚至沼泽底部泥沙沉积层中的食物。脸和眼先裸出,上嘴两侧具长形鼻沟,利于捕食时双侧视野重叠和准确瞄准食物,胫下部裸出,跗踱具网状鳞,趾较长,前三趾基部有蹼相连。
分布范围
鹮科鸟类的分布范围广泛,几乎遍及全球的湿地环境。这些鸟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也能在温带地区的湿地中找到。在亚洲,鹮科鸟类的分布从印度次大陆延伸至东南亚的群岛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地。在非洲,它们广泛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湿地区域,包括马达加斯加岛。
在欧洲,鹮科鸟类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以及东部的湿地和河谷。在美洲,从北美的沼泽地到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都有鹮科鸟类的踪迹。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鹮科鸟类也是当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习性
鹮科(Threskiornithidae),作为鹈形目中的一个科,包含了多种适应湿地生境的大型涉禽。这些鸟类的生长习性与它们的栖息环境密切相关。鹮科鸟类通常在河流、湖泊、沼泽、水塘以及沿海湿地等水域环境中活动,它们依赖于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作为食物来源。这些鸟类的腿长,适合在浅水中涉水觅食,而它们的长颈则有助于在水生植物中寻找食物。
鹮科鸟类的食物主要包括鱼类、甲壳亚门、昆虫、蛙类以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觅食行为通常在白天进行,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探测并捕捉猎物。这些鸟类的喙形多样,适应了不同的食物类型和觅食方式。在繁殖季节,鹮科鸟类会展示出复杂的求偶行为,包括炫耀飞行、喙击和特殊的鸣叫声。它们的巢通常筑在树上或近水的高地,以避免水淹和捕食者的侵扰。
所有种类
生长繁殖
鹮科(Threskiornithidae),作为鹈形目中的一个多样化科,包含了多种适应湿地生境的涉禽。这些鸟类的生长和繁殖习性体现了它们对特定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鹮科鸟类通常在河流、湖泊、沼泽、水塘以及沿海湿地等水域环境中生长,这些地方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繁殖场所。
在生长过程中,鹮科鸟类的幼鸟经历从孵化到羽毛丰满的阶段,这一时期通常需要亲鸟的精心照料。幼鸟的成活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食物供应、天敌压力和环境条件。随着幼鸟的成长,它们会逐渐学会独立觅食和生存技能,最终达到性成熟。
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此时鹮科鸟类会展示出一系列复杂的求偶行为,包括炫耀飞行、喙击和特殊的鸣叫声。这些行为有助于吸引配偶并建立繁殖对。鹮科鸟类的巢通常筑在树上或近水的高地,以避免水淹和捕食者的侵扰。雌鸟每窝产卵数通常在2-5枚之间,卵的颜色和图案因种类而异。
孵化期和早成雏的成长期较长,亲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抚育后代。在这期间,亲鸟会轮流孵化卵和喂养雏鸟。雏鸟在巢中待到羽毛丰满后,会跟随亲鸟学习觅食和飞行。鹮科鸟类的寿命相对较长,一些种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活到30年以上。
参考资料
鹮科.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09-06
黑头白鹮.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9-06
白琵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