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行是指菩萨在恶世末法时期,为了弘扬《法华经》而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内心安定愉悦并能够利益他人的方式。这一概念在《法华经》卷四的安乐行品中有详细阐述,其中提到了包括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以及誓愿安乐行在内的四种安乐行。

四大安乐行

四大安乐行分别是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和誓愿安乐行。这些安乐行旨在帮助菩萨们远离身、口、意三方面的过错,并且致力于教导和引导众生,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也造福他人。

由来

慧思之法华经安乐行义载,于一切法中,心安住不动,称为安;不受五阴烦恼之束缚,称为乐;身心安乐而自行化他,称为行。同书并将安乐行分为有相、无相二种,即:(一)有相行,乃外在之修法,如一心读诵法华经之文字等,称为文字有相行。(二) 无相行,乃内在之修法,如修止观等,以体达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禅定;亦即不以此‘安乐行’为行法,而于自然无行之状态下,自行化他。

此外,据法华文句卷八下亦举出三释,以解释安乐行之义,即:(一)依事释,即依事物以释之;谓身无危险为安,心无忧恼为乐,依此(身安心乐)能行自利利他之行为。(二)附文释,乃附上劝持品中之三轨以释之;即以着大日如来衣(行止行)为法身安,入如来室(行慈悲行)为解脱心乐,坐如来座(行观行)为般若之行。此外,另附上安乐行品之文以释之;即以安住于忍辱地为身安,不为烦恼、暴力所困为心乐,观诸法实相为行进。(三)法门释,即以修行法门以释之;谓不缘生死、涅盘等二边之法,而安住不动,是为安;不执取禅定广大之用,及不受五阴,是为乐;于无受无行之状态下而行中道,是为行。(参阅‘四安乐行’1687)

历史背景

安乐行的概念在佛教经典《法华经》及其相关注疏中有深入探讨。慧思在其著作《法华经安乐行义》中指出,在所有法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动摇被称为“安”,摆脱五阴烦恼的束缚则被视为“乐”。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使自己获得身心上的安宁,又能将这种状态传递给他人,这就是所谓的“行”。在此基础上,慧思还将安乐行区分为有相行和无相行两种类型。前者指的是外部可见的行为,比如专心阅读《法华经》的文字;后者则是内部的精神修炼,通过禅定等方式达到心境寂静的状态,从而自然而然地实践安乐行。

解释

对于安乐行的意义,《法华文句》卷八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阐释方法。第一种是依照具体的事物来进行解释,认为身体没有受到伤害就是“安”,心理上没有忧愁烦恼就是“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行自利利他的行为。第二种是结合《法华经》中的劝持品,将其三轨作为解释的基础。第三种则是从修行法门的角度出发,强调不执着于生死或涅槃等极端观念,而是保持内心的稳定和平静,这是“安”;不追求禅定境界的功用,也不被五阴所困扰,这是“乐”;在无受无行的状态下践行中道,这是“行”。

参考资料

文殊菩萨.中国西藏新闻网.2024-09-09

用展览解析佛典:台北故宫呈现《法华经》及其美术.今日头条.2024-09-09

领解佛的五时说法-朱封鳌,法华经,天台宗-天台新闻网.天台新闻网.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