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生产(英语:质量 production),简称量产,是一种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制造相同品种产品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广泛应用于采掘、钢铁、纺织、造纸等行业。大量生产的特点包括产品品种少、产量大、生产稳定性强、工作地点固定、专业化程度高等。它常采用流水线、自动线等先进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尽管大量生产可能涉及简单的或复杂的生产过程,但在大型生产企业中,通常采用对象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划分方法,并按工艺流程布置生产设备。由于生产连续不断,产品成本通常是按产品种类或类别计算的。

历史沿革

大量生产的概念早在人类社会中就已出现,但由于规格化的限制,早期的量产主要局限于低技术含量和低精度的产业。随着规格化的推广,大量生产得以处理更多种类的产品。19世纪末,随着机床的发展和铁路交通的进步,大量生产的方式逐渐成熟。亨利·福特在20世纪初将其发扬光大,通过T型车的成功,展示了大量生产的高效性和经济效益。

生产特点

大量生产具有产品品种少、产量大、生产稳定等特点。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工作地长期固定,负责同种产品的特定工序,专业化水平高。大量生产通常采用专用设备进行重复生产,以提高效率。此外,大量生产还倾向于采用对象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划分方法,并按工艺流程布置生产设备。

经济效益

大量生产的经济效益源于规模效应,即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这一观点得到了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认可。他认为,规模经济不仅体现在生产能力的利用上,还包括通过更高效的生产方式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的能力,以及从更大销售量中分摊无形成本的能力。然而,过度追求规模可能会导致规模不经济。大量生产的效率还来自于企业的内部分工体系、机器代替人力的基础分工协作体系、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的组织设计和作业程序。

典型案例

大量生产的典型案例是美国的福特制。福特汽车公司自1903年成立以来,通过建立第一条生产线,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福特的目标是一分钟生产一辆汽车,并使其成为大众交通工具。通过规模化生产,福特实现了产量和成本的双重降低,进而促进了市场需求的增长。福特的经营理念是以最低成本生产并销售最大数量的产品,通过规模经济实现成本的快速下降。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本也随之下降,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福特的T型车以其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而闻名,最终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现代发展

现代大量生产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制造业范畴,扩展到了全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工厂管理者现在更加注重生产投资回报率高的部分,并将其他部分外包给更具专业化的组织。这种全球化合作的趋势,使得整个社会乃至世界都成为了庞大的生产网络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大量生产.大量生产.2024-09-26

大量生产.大量生产.2024-09-26

大量生产.大量生产.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