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邻,(1918年—1993年5月),原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之子,男,汉族,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其生母为李秀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美国求学,1942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军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后加入美国国籍,1949年定居美国纽约。1993年5月中旬病逝,享年75岁。其妻珍妮为美国一混血女子生有4个女儿分别叫玛茜、雷诗、文迪、琴妮,均生活在美国。
人物生平
求学生涯
1925年,李幼邻母子俩来到广西桂平。李幼邻先是在父亲朋友钟祖培家读书,与钟的两个小孩同私塾,时间约为半年,接着便到当时的省会南宁念初小。
1927年宁汉分裂后,广西情况危急,他与母亲便去了香港,在西南小学上高小。
1930年底他回广州上培正中学,这所学校是华侨捐款修建的,内设美洲堂、澳洲堂等。那时的华侨一般不让子女在国外,因为在国外被人看不起,所以大都把小孩送回国内上学。
1931年到1937年,李幼邻在广州一所由教会创办管理的培正学校完成了中学学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李幼邻正在广州。7月底,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这座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那天,李幼邻站在楼上,开始时还以为是中国的飞机,可话还没说完,炸弹就落下了,他赶紧下楼,当晚便和母亲跑香港去了。这一年的10月中旬,李幼邻迈出了他整个人生的关键一步:到美国求学。母亲挥泪送别,作为孝子的李幼邻内心也痛苦无比。但为了求学,为了前程,他在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声中乘着英国"皇后号"轮船往太平洋彼岸去了。而谁又能料到,李幼邻这一去竟是10个春秋。1938年3月底,他去芝加哥,本想就读芝加哥大学,当时,岭南大学有一位教授对他说,芝加哥大学中国学生太多,对学英语不利,建议他到威斯康星州贝莱特学院(Beloit College,Wiscousin)上学,他接受了这个建议。大学4年,前两年为基础课,后两年李幼邻选修政治和经济两个专业。度过了艰难的第一年后,李幼邻的英语跟上来了,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1942年大学毕业时,他所选学的两个专业都得了36个学分,可谓圆满毕业。
大学毕业后,李幼邻到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人事管理,历时1年9个月,尔后没再攻读博士,美国征兵局就要他去当兵了。那时,李幼邻尚未加入美国国籍。美方说中美是反法西斯同盟,要共同打击敌人,李幼邻只得去应征。当体检时,恰好他的胃不舒服,李幼邻在闲聊中了解到医生祖父以前上学时也是同自己一个学校,算为先后校友。就这样,这位校友的孙子便在李幼邻的应征体检表上注明:"体检不合格"。正好,当天晚上电台传来欧战结束的消息,他也不用效力疆场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幼邻已无心思再读书了,从此便告别了读书生涯。
生意场上
1945年6月,李幼邻与妻子珍妮及大女儿玛茜一起迁往纽约。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带来了无数的商业机会,但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李幼邻来说,融入这个社会并不容易。他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同时对于如何开展自己的生意也毫无头绪。在困境中,他与几位朋友商量后,决定每人出资4000美元,共同生产电容器。
1946年初,李幼邻和朋友们来到了当时由英国人统治的香港。他们经历了建设厂房、安装设备、招聘培训员工以及产品投产等一系列过程,耗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终于成功生产出了电容器。然而,到了1950年,由于产品无法进入市场他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以极低的价格将产品卖给了一家美国小公司。这家公司随后以自己的名义将产品转售给其他公司,从而获得了大部分利润。李幼邻等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赚取丰厚的收益,而他们自己的辛苦所得却微不足道。在香港创办的这份实业,就这样在李幼邻等人的手中勉强维持了几年。
1958年,李幼邻接替了不幸早逝的朋友的职位,成为了纽约华尔街的一名老板。从1960年到1972年的12年间,他的经商生涯达到了巅峰。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日货的迅速崛起,李幼邻在华尔街的公司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被摆放在了商场的角落,而来自日本的优质低价商品则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
从1975年开始,李幼邻的公司出现了亏损。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苦撑了10年。到了1985年,已经年过花甲的李幼邻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斗志和精力去应对商海的挑战。最终,在华尔街经营了27年的公司无奈地关闭了——这就是李幼邻一生的商业历程和工作经历。
个人生活
父母
父亲
李宗仁(1891-1969)祖籍临桂区。曾是国民政府和桂系军政首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任国民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任国民政府代总统,11月乘专机到香港特别行政区住进养和医院,12月飞往纽约医治胃病。1950年2月,病愈后定居美国,住在纽约城郊10多年。不谙英语,平时与当地居民极少往来日常除阅读书报外,撰写回忆录,偶尔应邀到大学讲课1955年在美国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1960年,致信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促其转变对华政策,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62年,在美国发表《对中印边界的进一步探讨》,指出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制的一部分。1965年7月回归祖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礼遇。1969年1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母亲
李秀文(1891一1992)乳名四妹,邻近村头村李正欣之四女。1911年与李宗仁结婚,易现名,系原配夫人,生子李幼邻。1949年旅居香港,1952年秋客寓古巴,1958年5月移居美国,1973年10月回归祖国,是年12月15定居桂林市。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桂林市政协常委。1992年6月18日以102岁高龄去世。
弟弟
李志圣,李宗仁的次子。1937年生,1949年志圣才12岁即随父亲一起到了美国。李宗仁和郭德洁回归祖国后,志圣同哥哥李幼邻住在一起。邻对自己的弟弟十分友爱,尤其是在异国他乡。李宗仁归国前也曾叮嘱幼邻,要好好照顾弟弟志圣。志圣大学毕业后,在美国一家公司任广告设计的职务,因他为人忠厚朴实,工作认真,深得公司器重。
配偶
珍妮
珍妮是李幼邻的第一位太太。她是一个混血儿,其父亲是广东人,母亲则是波兰人。李幼邻与珍妮的相识是从朋友的聚会开始的。
1942年,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一年,李幼年邻仅20出头婚后第二年,大女儿出世了。女儿的到来,给这对年轻夫妇带来了无限欢乐,此时,李幼邻已大学毕业。随着小孩一天天长大,家里渐渐冷清起来了。渐渐地,李幼邻与珍妮之间的感情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终于有一天,这对结婚20多年的夫妻闹起分居了。
分手时,夫妻俩贱卖了位于纽约市郊的小别墅,因为珍妮急需用钱。可是房子刚一出手,房价却猛涨。李幼邻非常后悔,分居以后的日子,珍妮去了三藩市。后来,李幼邻又在纽约购置了一套住房,他与母亲在那里住了1年。尔后又到三藩市与珍妮过了一年的时光。之后,李幼邻又与母亲回到纽约。
这次,他们夫妻俩彻底地分居了。李幼邻对此说,“主要是两人志趣相异,观点不同,包括对中国的看法”。分居后,珍妮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组织时装表演,收入颇丰,日子过得很不错。每逢感恩节和圣诞节,他们夫妇时有往来,平时也时不时通个电话。李幼邻说,这在国外是正常的事情。
1970年至1985年,美国社会出现了一股中国热。随着尼克松总统踏上北京的红地毯,不少在美华人为促进中美友好奔走呼号,李幼邻也是其中的一个活跃分子。
梁尚莹
1973年,李幼邻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梁尚莹女士。从那以后,梁尚莹便陪伴着李幼邻,直到他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梁尚莹在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美国进行教学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大约用了4年时间。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矿石研究。她一直在忙于学业和事业,一直未婚。李幼邻认识她时,她已经40多岁了。李幼邻虽然曾被建议回国娶个年轻的太太,但他并不为所动。他与梁尚莹结合后,在纽约市郊一所公寓里过着恬淡而平静的生活,每月开支用不到1万美元。
李幼邻去世后,珍妮按照美国的习俗,给共同生活了20多年的丈夫办理了丧事;梁尚莹也忍着巨大的悲痛,为李幼邻守灵送终。李幼邻的两位太太,一位是相濡以沫的结发夫妻,一位是情深意浓的老来伴侣。
子女
四个女儿
李幼邻有4个女儿,都是珍妮所生。老大玛茜,生于1943年;老二雷诗,生于1945年;老三温蒂,1948年出生于上海市,其出生之日正是李宗仁当选国民政府副总统之时;老四简薇,1949年底出生于香港特别行政区。
李幼邻成家较早,随着孩子接二连三地出生,这对年轻夫妇过早地体会到为人父、为人母的滋味,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和家庭的压力。他们含辛茹苦地把4个小孩拉扯成人,尽到天底下父母应尽的职责。
随着岁月的流逝,李幼邻的女儿们先后成家立业。老大玛茜嫁到香港,大女婿是原广东省军事首领陈济棠部属香翰屏军长的公子,在香港开办了一家建筑公司。他们夫妇育有一对孪生子,家境殷实富有。
老二雷诗是一个专事写作的自由撰稿人,她结过一次婚,有一男孩。她来过中国两次,故乡桂林给她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还在《桂林日报》上发表过文章。这位李家二小姐以现代中国历史为背景,以自己祖母的一生为写照,创作了历史政治小说《苦与甜》(英文名为BITTERAND SWEET)。美国塔图出版公司出版这部小说后,《纽约时报》、《纽约客》杂志以及《旧金山记事报》等报刊,都对此作了报道。这部小说还被“每月书会”和“普及本精选会”选为推荐读物。塔图出版公司专门于中国农历春节期间在《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专刊中刊登大幅广告,介绍了这本书和作者。李雷诗还四处讲演,谈及此书创作的过程及感受,以扩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