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淡宁(1922年12月23日-2016年12月21日),笔名农妇,又名张昭明、紫笺,是一位出生于上海市的新闻工作者和教育家,祖籍湖南长沙。194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参加过抗战并负伤。1950年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成为《新民晚报》主编青年版《新声》。1964年创办《新声》杂志,后任《明报月刊》《明报》《明报周刊》编辑,并在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任教。1970年代到1980年代兼任专栏作家。1982年因香港前途问题移居美国马里兰州。1998年荣获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中国文艺奖章海外文艺奖。孙淡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见解,留下了多部散文集。

人物经历

孙淡宁,原名孙淡宁,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出生,祖籍湖南长沙,生长上海市,一九四二年毕业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经参加抗战,并且在抗战中负伤,之後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是金庸创办《明报》的骨干之一,同时在香港的大学新闻系执教,是海外知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和散文家,被称之为“在欧美各地,有中文的地方,就有农妇的书”……当然最最主要的是,这是位女子。而文如其名,《水车集》裏面要谈道理,但是甚少抒情,即使抒情,也是粗线条的,是农妇式的。其文字的干练爽快,的确容易让人忘记她的性别。就在《水车集》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碰巧又在旧书店裏看到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农妇随笔选》,想来旧书店的波士也不知道写书的是何许人也,定了一个很低的价钱。看看农妇笔下的农妇--有一次她坐飞机去采访,机上无事就打开录音机练习提问,结果被空少缴了械,“当时,我一身中国功夫装,短发,在他们看来,颇似‘问题东方人’,用无线通话机和地面联络,可能想要‘劫机’……”而老年的农妇移居美国马裏兰州,在她的描述下依旧是一副不修边幅模样。

杂文,尤其是为报刊所写的专栏文字,往往是急智之作,是知道分子没有文采的口水话,是千字文裏面的一两句重点而已,也是今天的可看之物与明天的废纸一张,农妇的文章也赶得很,不少就写在飞机上。而之所以20多年後物是人非,农妇的文章依然可读,除了她本身的见解,更大的原因是这个人的魅力,《农妇随笔选》裏面有一篇《我所认识的农妇》,称她在德国,上午和扫街老人喝咖啡,下午跟国家元首饮酒,在法国拒绝高层的豪华款待,却乐於到小酒吧和流浪的年轻人把酒欢谈……按照知名度,当年的农妇大概和今天的吴小莉、曾子墨相当,然而却比远她们可爱--

“‘癞痢头儿子’听说我开快车,顿时血压升高。老公朝我大吼:‘过去,在游击区,你可以驾JEEP横冲直闯,这里是美国啊!再说,你有一把子年纪了,要发疯,也得有个限度!’”

这是1981年移居美国之後的农妇轶事,而被她称为“癞痢头儿子”的,正是她儿子。她的笔下到处都是小年轻,可见她是个多麼特别的老顽童--虽然写文章的农妇已经是老太婆级别的人了,但是那份洒脱,那种性情,那个有趣,大概也算得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字手工业传奇中较为特别的吧。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