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洋白蜡

洋白蜡

洋白蜡正名为美国红梣,木犀科大乔木,生长快、繁殖容易、抗性强、材质好,是一种用途广的用材树种,树形优美,也是优良的行道树种和庭院绿化树种,根系发达,防冲固土作用强,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树种。

形态特征

糯米椴,高10-20米;树皮灰色,粗糙,皱裂。顶芽圆锥形,尖头,被褐色糠状毛。小枝红棕色,圆柱形,被黄色柔毛或秃净,老枝红褐色,光滑无毛。羽状复叶长18-44厘米;叶柄长2-5厘米,基部几不膨大;叶轴圆柱形,上面具较宽的浅沟,密被灰黄色柔毛(变种和一些栽培型常无毛);小叶79枚,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狭卵形或椭圆形,长4-13厘米,宽2-8厘米,顶生小叶与侧生小叶几等大,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叶缘具不明显钝锯齿或近全缘,上面黄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疏被绢毛,脉上较密,中脉在上面凹入,侧脉7-9对,与细脉在下面凸起;小叶无柄或下方1对小叶具短柄复总状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长5-20厘米;花密集,雄花两性花异株,与叶同时开放;花序梗短;花梗纤细,被短柔毛;雄花花萼小,萼齿不规则深裂,花药大,长圆形,花丝短;两性花花萼较宽,萼齿浅裂,花柱细,柱头2裂。翅果狭倒披针形,长3-5(-7)厘米,宽0.4-0.7(-1.2)厘米,上中部最宽,先端钝圆或具短尖头,翅下延近坚果中部,坚果圆柱形,长1.5-2厘米,宽约2毫米,脉棱明显。花期4月,果期8-10月。

分布范围

原产美国东海岸至落基山脉一带,生于河湖边岸湿润地段,树姿美丽。

主要价值

我国引种栽培已久,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多见于庭园与行道树。

物种区别

本种与美国白梣F.americana Linn.甚易混淆,后者是本属中最高大的种,原产地树高有48米的记录,但引入我国栽植时不如美国红梣生长良好。两者的区别是:红梣顶芽圆锥形,尖头,老枝上的叶痕上缘截平,小叶无柄或近无柄,果翅下延超过坚果的1/3,几达中部;白梣顶芽卵形,钝头,叶痕上缘凹形,小叶柄长0.5-1.5厘米,果翅下延不超过坚果的1/3处。

此外,我国也见于栽培的绿F.pennsylvanica 洼地 var.subintegerrima(Vahl)Fern.[F.lanceolata Borkh.;F. pennsylvanica Marsh.var.lanceolata(Borkh.)Sarg.]与本种的区别仅在于毛被;对于一些无毛或近无毛的类型就很难鉴别。有些美国学者把它们作为一个种来看待。

生长环境

阳性树种,生长快,适应性广,在干或湿、贫瘠或盐碱等土质都能生长,抗风。可在亚热带地区生长,但易被棉铃虫介壳虫侵害,种子过多会造成污染,播种繁殖,品种用嫁接法,耐寒极限-34℃~-40℃。

播种育苗

种子处理

种子进行杀菌消毒、温水浸种和催芽处理。种子消毒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h,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55~60℃的温水浸种10min后,冷水浸种24h,种子与湿沙以1:3的比例拌匀,层积催芽,堆积高度不超过30cm,上覆麻袋,保持室温10℃以上,湿度要求不干不淋为宜。

土壤消毒与作床

选择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土壤,播种前细致整地,做到平、松、匀、细。在播种前先一年秋季深翻土地,施腐熟饼肥1500kg/m,复合肥450kg/m,采用床作育苗,在作床前用喃丹混拌细土,均匀撒在地表上,然后翻入苗床土壤中,以防止地下害虫的危害。低床作业,苗床规格:床宽1.2m,床长20m。

播种

当种子30%左右露白时略晒,过筛去沙,进行开沟条播,行距40cm,播种量100粒/m左右,沟深3~4cm,浇水,盖土,覆草。

浇水

根据苗木生长的不同时期,合理的确定浇水时间和数量。在种子发芽期,床面要经常保持湿润,浇水应少量多次,幼苗出齐后,子叶完全展开,进入旺盛生长期,浇水量要多,次数要少,3~5d浇水一次,浇水时间宜在早晚进行。

追肥

苗木施肥应以基肥为主,但其营养不一定能满足苗木生长的需要,为使苗木速生粗壮,在苗木生长旺盛应施化肥加以补充。幼苗期施氮肥,苗木速生期多施氮肥、钾肥或几种肥料配合使用,生长后期应停施氮肥,多施钾肥,追肥应以速效性肥料(尿素磷酸氢二钾)为主,少量多次。

间苗

调整苗木密度,需进行间苗和补苗。间苗应留优去劣,除去发育不良的、有病虫害的、有机械损伤的和过于密集的苗子,最好在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间苗。幼苗出现两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定苗株距8~10cm。

病虫害防治

应从土壤消毒、种子消毒、合理施肥、适时早播和经营管理方面人手,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如发现蚜虫天牛等,可用甲胺林兑水800~1000倍喷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