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灵论是指一种宗教和哲学学说,该词原指“精灵研究”,在“唯灵论”涵义上使用始自法国库辛的《现代哲学史教程》(1841—1846)一书。就哲学上的涵义而言,唯灵论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它是不依附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特殊的无形实体。它包括各种不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和观点。就宗教上的涵义而言,它信仰人死后灵魂继续存在,并通过中介可以和活人相交往。宗教和哲学类型的唯灵论是相互交织的,在古希腊哲学和宗教中,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奥耳甫斯教派宣扬灵魂不朽、轮回转世、赏善罚恶的因果报应说,柏拉图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种观点。唯灵论(英语:Spiritism)是一种在法国十九世纪中叶兴起的哲学学说,它首先由法国教育家阿朗·卡尔代克发表。“唯灵论”此名是由亚兰·卡甸创造的,来自于法语日常用语,但因后来唯灵论普及后,此词也被纳入于学术文献。唯灵论假定灵魂永恒不死,只是暂时寄居在肉体中获得进步。当今“唯灵论”拥有着多种含义,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唯灵论信徒,达四百万。

基本介绍

虽然相对于宗教灵魂说起源较短,但在现代,唯灵论开始被解释成心灵感应。比如在1848年,美国的Margaret Fox和其妹妹的心灵感应的事例就是现代唯灵论的一次实践实例。总而言之,在当代唯灵论被作为诸如念力,无意识自动书写、精神幻觉等保留节目的阐述方式而存在,因此哲学价值不大。另外,现代研究证明,19世纪的许多精神媒介交流事例实际上是伪造品。灵魂交流现象的早期支持者包括英国作家阿瑟·道尔、美国新闻工作者赫莱斯·格里利、英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华莱士和威廉·威廉·克鲁克斯等。从唯灵论产生一直到现在,有一大批宗教、社团等都宣称精神交流者一现象是存在的。特别是在19世纪中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现象几乎成为了一种社会意识被广泛认同。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年人群再次用唯灵论广泛组织严密的精神信仰教派,而当代唯灵论的另外一个新发展方向是为人们通过古老神话等社会现象的方式达到与已故者的灵魂交流服务,但很大一部分被封建迷信都或被利用于骗取钱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