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投20年》是由陈友忠、刘曼红、廖俊霞合著,中国发展出版社于2011年11月出版的图书。该书详细记录了中国创投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发展历程,展现了创投行业在中国新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简介
20年前,几乎没有多少国人知道创投为何物。然而,放眼全球,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背后,几乎都有创投的暗流在涌动。20年来,创投在中国经济的浪潮中起起落落,跌宕向前。从政协“一号提案”到创业板开通,从马云的阿里巴巴到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创投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并仍在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然而,时至今日,对于普通人来说,创投还是有些陌生。不是贷款付息,亦非入股分红,创投的模式既源自西方的海洋文化,又是现代商业社会的产物。它的基因里蕴含着冒险、创新和不断进取之精神。对于如今浮躁且急功近利的中国人来说,真正理解创投的确有些难度。创投注定是精英的舞台,而精英往往是不被大众所真正理解的。但历史是公平的,无论精英还是大众,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本书记载了中国创投20年来的风风雨雨。文中涉及众多的人物与事件,力图描绘出一幅宏大而完整的中国创投画卷。这里有成功者的狂欢,也有失败者的悲凄;有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有身陷囹的不堪;有山重水尽的迷茫,也有绝地反击的逆转。从这些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创投如何激发出人类的智慧,同时也警醒我们,不要忽视资本的傲慢与人性的贪婪。历史是残酷的,但也是悲悯的,希望人们能够通过本书了解创投并有所反思。回望前尘,中国创投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也许你不曾察觉,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
作者简介
陈友忠(York Chen)先生毕业于台湾大学,亦是北京大学的EMBA。他于2000年从新加坡来到上海市,从PC转战VC,开办智基创投。York一直关注中国VC产业的发展,把自己实践中的体会归纳提升为理论与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并借助出席中外创投论坛、教授EMBA和资本运作班、媒体访问与专栏写作等平台,与业界分享自己的思想,被誉为“VC布道者”及“VC学者”。York还积极参与创投公益活动,担任科技部火炬中心及亚杰商会(AAMA)的创业导师,发起并推动“雁行中国”大学生公益项目。
刘曼红(Mannie)女士在中国非公开权益资本与风险投资领域有很多论著。她的《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是中国最早的风险投资专著之一。刘曼红女士于1994年获取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1993~1997年曾在哈佛大学担任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兼任北京市政府金融顾问、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天使投资协会(香港)会长、世界天使投资协会理事、国际生态发展联盟共同理事长等职务。目前她长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是香港致富集团董事。
廖俊霞(Cally)女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持有经济学硕士学位。廖女士2002年进入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行业,长期追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专注于该行业的研究,并直接参与投资实务。目前她任职于熔岩基金,负责投资业务。
作品评价
公众从媒体上了解的创投行业可能是片断式的——一个人、一个项目、一笔财富的增值。但创投行业远远不止这些,20年来的起落沉浮,就浓缩在这一本书中。——李开复
20年间,中国创投行业见证、参与、推动了中国新经济的发展。我作为天使投资人,有幸参与其中。读《中国创投20年》,似又重新经历了一遍那走过的岁月。——薛蛮子
从曾经的金融业者到创业者,再到现在的投资人,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改变人们生活的商业模式和卓越的创业团队。中国创投20年的历史,也是这样一段摸索和寻找的历史。——沈南鹏
分众传媒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屡获创投机构的支持。专业创投机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其管理思路、人脉关系、战略思维、对资本市场的理解等,都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中国创投有更好的发展,支持更多的创新企业。——江南春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业投资,我从1984年在台湾创办“宏大创投”以来,对此有深刻的体认,宏碁及其后ABW家族(Acer,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Wistron) 的壮大成长,背后也都有创投的身影。《中国创投20年》生动描绘了中国大陆风起云涌的创投年代。——施振荣
创业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主题,所有关注经济的人都应该关注创投在中国的发展,关注《中国创投20年》。——刘健钧
比起那些常曝光于媒体的企业,创投VC往往是“无名英雄”。这部书以丰富的案例、精湛的理论和求实的态度,描述了中国20年VC产业的变迁、发展和成功。可以说没有VC的远见卓识、风险意识和资金注入,就没有中国新经济的高速发展。——张亚勤
要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经济;要了解中国经济,必须了解中投公司;要了解中国投资,必须了解中国创业投资;要了解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必须读一读《中国创投20年》。它是历史的忠实记录,也是历史的诚恳告诫,更是历史的清醒反思。——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