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渠乡位于敦煌市市北20公里处,全乡共有7个行政村,2个乡办林场,39个村民小组,2698户,10113人,辖区内总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3415亩。2005年,全乡的经济总收入达18487.7万元,其中二三产业收入11330万元,农业总收入7157.75万元,乡财政收入达1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0元。
简介
黄渠乡位于敦煌市北20公里处,面积5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全乡有2726户10269人,耕地33717亩。
抓调整、促增收。以打造“两线一带”(即以吕代路和黄转路、黄芭路两条主干道沿线和古党河河道沿线一带)10里万亩优质葡萄长廊为重点,采取“干部带头调、典型引领学、政策倾斜帮”等多种形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全乡葡萄、枣树累计面积分别达到9195亩和2877亩,种植蜜瓜5560亩,实现了人均1亩万元田,户均2亩高效田,农业产业调整面积占到全乡耕地总面积的50.7%。建成了500亩以上葡萄示范片2个,300亩以上葡萄示范片2个,百亩以上葡萄示范片9个。
抓项目、夯基础。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完善考核奖励机制,提升服务对接质量,采取招外商、引资金,办企业、建龙头,抓协会、兴市场等方法,工业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先后投资3.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6个,项目建设工作额1.8亿元,投资120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40公里,投资1800万元改建支斗农渠55.2公里,投资730万元完成了3个村5000多亩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抓集镇、树形象。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先后投资2000万元实施了集镇改造,建成上宅下店小康住宅40套,商业门店30个,改造上下水1公里,安装路灯30盏,硬化道路3000平方米,硬化人行道2000平方米,形成了有固定赶集日的集贸市场。集镇经营户达到246户,从业人员达到520人,集镇年经营交易额约3000万元。
抓各业、保民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投资740万元新改建了全乡6所中小学校,成功举办了黄渠乡首届农民文化中国艺术节,创建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2个,成立农村社区3个,建成五保家园2个,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都得到有序开展,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黄渠乡先后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酒泉市“三级联创”活动“五个好”乡镇党委,连续四年被命名为“发展型班子”、“五好班子”等。今年被酒泉市委评为“酒泉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集体”,被酒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酒泉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为“酒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历史沿革
黄渠乡位于敦煌市西北面,距市区20公里,有7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黄渠是由通黄墩营水渠而得名。据《敦煌县志》载:清雍正四年,川陕总督钟岳琪巡边至沙州地,相度地利,见此地水草丰茂,宜于屯垦,又因地势险要,是经营西域的咽喉要塞。
于是奏请清朝批准,当年由甘肃省各州县移民2400多户,到敦煌屯垦实边。同时,又题请将沙州所提升为沙州卫,并开始修建沙州卫城。雍正五年,又在离敦煌城63公里的通新疆的要隘地方修建了一座城堡,叫黄墩营堡,常年驻重兵把守。为解决守军用水,特由党河开渠引水,直通黄墩营,因此这条渠就取名黄渠。
黄渠乡解放前属静肃乡五、六保,1949年10月建政,属静肃区(后改五区)和富、和强两乡,1955年撤区并乡为第十乡,1958年9月为敦煌人民公社红敦大队三中队。1961年成立黄渠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为永红人民公社,1969年11月恢复为黄渠人民公社,1983年3月更名为黄渠乡沿用至今。
农业产业
已逐步形成棉花、林果、养殖、乡镇企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种植业以棉花为主,种植面积已达到31000亩,总产达352万公斤,收入达5712万元;林果业以葡萄、优质桃等优质林果为主,种植面积达到4300亩,水果总产达1500吨,收入达267万元;养殖业以设施养殖为重点,全乡已建成设施养殖户300户,通过政府鼓励引导,建成拥有水域面积145亩的欧洲大雁繁育场一个,建成年饲养量千只的雷克斯兔养殖场一个,畜禽存栏达到13.4万头(只),收入达880万元。乡镇企业以棉花深加工为主,建成黄渠乡兴盛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棉花深加工龙头企业,年上交税金达27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了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建成了黄渠汽车站、农民健身广场、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场所。39个村民小组中,有30个已实现了通油路。全面完成了农村有线电视光纤村组通工程,实现了农村有线电视节目与城市同网传输。
目前,全乡7个村安装程控电话1800户,安装有线电视1960户,7个村全部进行村容村貌、住户四周的绿化、净化、美化和道路硬化,真正实现了通水、通电、通邮、通车、通电话、通油路的"村村通"目标。
小城镇建设
已初步形成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和生活服务区四个建设园区。工业区中,已建成棉花加工厂、榨油厂、棉子脱壳厂、木材加工厂、管材厂、面粉厂、砖厂等企业20多个;商业区中有百货大宗商品店、服装店、粮油店、餐馆、书店、理发店、电焊修等各类经营户85家,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人;住宅区中高标准小康住宅楼已初具规模;生活服务区中建成了农民健身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文化中心、黄渠乡青年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汽车站、电信移动联通服务站、卫生院、信用社、学校等各类群众活动场所和服务部门。并建立健全了各类服务管理机构,有黄渠乡集镇管理委员会、派出所、劳务工作站、消协办公室、卫生管理办公室等,有效地促进了小城镇建康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成效显著
全乡已建成安全文明小区4个,建成地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5个。1998年以来,先后被省人事厅命名为第五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省统计局命名为统计工作"先进乡镇"、省体育局命名为第一届全民健身节"先进单位"、省委授予"省级文明乡镇"荣誉称号,被酒泉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六好乡镇党委"、"拥军优属模范乡镇"、"无毒乡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乡",被敦煌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三五普法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尤其是在文化体育活动方面,乡上利用节假日和农闲季节积极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全乡综合性农民运动会、篮球运动会已连续举办了十五届。
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8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8%。全乡共有业余篮球队15支,国家一级裁判员1名,二级裁判员7名,三级裁判员2名,女子健身操表演队12支,并常年开展比赛和活动。黄渠乡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地、市体育比赛中多次取得骄人的成绩,黄渠乡也多次被省、地、市命名为"体育先进乡镇"。
2004年5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人间》栏目曾对黄渠乡女子篮球队的事迹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在2004年10月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黄渠乡被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农业部、中国农民体协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