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师之女》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创作的第四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1年。这部小说探讨了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与她的移民母亲之间的关系,通过两个交织的故事线展开。小说分为三大部分,讲述了三代人,也就是两对母女之间的故事,揭示了家族的秘密和历史,以及个人身份的探索和母女关系的和解。

内容情节

《接骨师之女》分为两个主要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居住在旧金山的华裔美国女性鲁思。她担心她年迈的母亲陆玲逐渐变得越来越糊涂。陆玲似乎越来越健忘,并对她的家人和自己的过去发表奇怪的评论。第二个主要故事是陆玲自己的故事,写给鲁思。几年前,陆玲用中文写下了她的人生故事。鲁思安排将这份文件翻译过来,了解了她母亲在中国的真实生活。

鲁思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女性,以为自助书籍撰写者为生。她与男友阿特·卡门一起生活,并担任阿特的两个十几岁女儿多丽和菲亚的继母。与此同时,随着陆玲出现痴呆症的迹象,鲁思努力平衡她母亲的疾病、工作和感情关系。成年后,鲁思努力理解她母亲和她童年时期的奇怪行为。尽管她爱她的母亲,但她也因为在她年幼时受到严厉批评并被迫遵守严格规则而对她感到愤怒。陆玲相信年幼的鲁思有能力与灵界沟通,并经常期望她通过在沙盘上写字来传达她长逝的保姆宝贝阿姨的消息。

陆玲的自传构成了这本书的中间部分。这个故事中的故事描述了陆玲在一个名为长生心的中国小村庄的早年生活。陆玲由一个哑巴、烧伤的保姆宝贝抚养长大。后来揭示,宝贝阿姨因吞食燃烧的墨水而受伤。尽管是家中的长女,陆玲被她的母亲忽视,而她的妹妹高玲受到青睐。然而,宝贝阿姨全心全意地照顾着陆玲。

陆玲的故事更进一步,描述了宝贝阿姨作为当地接骨师的女儿的童年。十几岁的宝贝阿姨是唯一知道一个隐藏的洞穴的人,那里可以找到许多古老的“龙骨”,她在被烧伤后来到陆玲家后仍然保留了这个知识。在北京人的发现后,化石骨骼和有关它们可能被发现的信息变得极为宝贵。当地的一个家族,常家,希望安排陆玲和他们的儿子傅楠结婚,因为他们相信陆玲可以带领他们找到化石洞穴。陆玲的家人同意这段婚姻,但宝贝阿姨强烈反对。她无法详细地说话,她给陆玲写了一封长信解释她的理由,但陆玲没有把信读完。

只有在宝贝阿姨去世后,陆玲才得知她的保姆实际上是她的母亲,而她一直以为是她的母亲的女人实际上是她的父亲的姐妹。在宝贝阿姨去世后,高玲嫁给了傅楠,陆玲被送到一个基督教孤儿院,在那里她完成了她的教育,长大后成为一名教师。在那里,她遇到了她的第一个丈夫潘凯静。陆玲在孤儿院里作为一名老师度过了二战时期,经常不惜一切保护学生免受日本士兵和其他危险的伤害。几年后,她与高玲团聚。这两个“姐妹”分别移民到美国,并嫁给了一对兄弟埃德蒙和爱德温。陆玲的第二任丈夫在鲁思只有两岁时死于一起交通事故。

鲁思在一个相信诅咒和鬼魂的单亲家庭中艰难成长。一旦鲁思了解了她母亲的过去细节,她对她和她看似不稳定的行为有了新的理解。随着陆玲的故事最终完整揭示,两位女性的问题的答案也随之展现。

创作背景

作为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裔,谭恩美与中国母亲不断产生冲撞,在白人主流社会的夹缝中苦苦寻觅着“我是谁”,经过痛苦的反抗和挣扎后,女作家最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找到了自己的根—— “母亲”。正如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女儿所说:“作为女人需要熟悉自己的母亲,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国是中国。”因此,她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母系文化——中国文化,开始寻找自己的家园,追寻自己的历史文化,开始身世的追寻与文化寻根的书写。

为了找回母亲的记忆,为了寻回疏离的中国文化,谭恩美于2001年出版了《接骨师之女》。这部小说的很大一部分,就像谭以前的作品一样,是基于她与自己母亲的关系,以及她母亲和祖母的生活故事。第一版封面照片是谭的祖母顾静美的照片,大约拍摄于1905年左右。

主要人物

刘茹灵

刘茹灵在小说中是第一代赴美的华人移民。赴美之前,刘茹灵的家在北京城附近、卢沟桥南的仙心村。她在那里出生、成长,那里也埋葬着她的祖先,生活着她的至亲与好友。作为自己的生命之源,这个中国北方的小村庄造就了刘茹灵的性格,让她渡过了一个安稳、温馨的童年。然而,也是在这个小村庄中,与生母宝姨一起生活了十四年,刘茹灵对此却毫不知情,后因她执意要嫁给自己的杀父仇家致使宝姨绝望地自杀身亡。此后,刘茹灵被送至附近的育婴堂。在那里,她结识了考古工作者潘开京,二人幸福地结合。但新婚不久的丈夫却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枪口之下,刚刚建立的小家庭毁于一旦。随着战事吃紧,刘茹灵离开北京,辗转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最终远走他乡。

美国后,在隐瞒了自己真实的年龄和婚姻状况的情况下。她与一位杨姓的华裔美国人结婚,从而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虽然,由于丈夫的早逝,杨茹灵只能独自一人抚养女儿——杨露丝,日子过得十分不易;但是,在美国的生活是安定的,物质也算丰富。然而,除了物质生活的满足,人更渴求的却是精神上的皈依。对于刘茹灵,一位在“北京人”遗址附近的仙心村中出生、成长的女性来说,中国北方村庄里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不仅造就了她的性格,也将传统文化的因子沁入了她的血液之中,成为她整个生命的负载和本质的内涵。

露丝(杨如意)

杨露丝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在美国接受的教育。受美国文化熏陶的她自然而然地就将美国视作自己的家园,并以主流的白人文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始至终,自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的杨露丝都在用强势文化的眼光去解读处于弱势文化群体的中国母亲的行为。年少时,杨露丝嘲笑、厌恶母亲蹩脚的英语和粗俗的中国式的生活习惯,对中华文化和受其支配的母亲表现出十足的蔑视和不屑;人到中年后,她虽然能够理解和接受母亲中国式的母爱,也会对日益老去的母亲心怀怜悯、为她感到心痛,但是对母亲的偏执行为和古怪的性格仍会感到不解和无奈。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谭恩美在这部作品中,以及她的其他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一种困惑,对两种不同身份和文化的困惑。放下姿态去接受新的文化和主流思想,得到的结果却是被原有母系文化的抛弃和追求文化的蔑视。让人不免有种“邯郸学步”的感觉,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特别是身处美国的谭恩美,切身体会到华裔后代在中美文化之间的压力,对心理的巨大负压和存在感的茫然,这种困惑让她不能安心,不敢释放自己。在《接骨师之女》中体现得尤为细致,以明确的主题内涵形式发人深省。以露丝对母亲茹灵的家族历史的探求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为契机,开始改变对茹灵的种种看法,开始理解母亲对其传达的那些古老的信息,开始试图去修复母亲的心理创伤,为其定位真正的稳定身份。露丝对母亲以往那些奇怪的行为举动有了根植中国文化的理解,最主要的是通过母亲茹灵的手稿找到了可以依偎的文化基础,为自己和母亲的心灵创伤找到了解药,露丝“失声”的现象也随之消失。美国与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两代人的探求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美国的华裔及其后代不再敌视抛弃自己的中国文化,也不再盲目追求冷落自己的美国文化。

按《接骨师之女》中的描述,华裔后代在迷茫中以族裔的身份重拾了那份尊严和自信,懂得了中美文化的根基取舍,知道在对二者的态度上要取长补短,迷茫终会散去,身份的定位与两种文化的融合才是这些华裔得以继续战胜心理创伤的恶魔的根基。谭恩美在小说中大力坚定对中国文化的不离不弃,正确看待自我的“双重身份”,心理的创伤才会痊愈。这是对《接骨师之女》的内在主题的深度诠释,是华裔后代对中国“母亲”依赖的体现。

艺术特色

在《接骨师之女》中,谭恩美对其小说情节做了精心的设计。她采用了这种模式:一个成长于中国而辗转到美国的母亲,一个生于美国的女儿以及美国的丈夫。至于第二部分也用了不少篇幅描写了宝姨与茹灵之间的故事,其实是为描写茹灵与露丝这一中心矛盾服务的。当女儿日渐长大时,无论她的个性和母亲相差多远,一旦她自己成为母亲,她对自己儿女的态度不知不觉会打上其母亲的烙印。无论她年轻时如何厌倦甚至反抗自己的母亲,她都会继承母亲在处理母女关系上的很多方式。这属于一种回归线的效果。小说中,茹灵与女儿露丝的关系可谓是宝姨与女儿茹灵关系的重演。谭恩美在《接骨师之女》中巧妙地处理了自然规律中的这种回归线效果,安排了精妙的情节,并通过叙事技巧深刻地展示了母女关系。

纵观整部小说,会发现叙述的视角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间不断的转换小说在第一部分之前的题为“真”的开篇语,采用了以茹灵为第一人称讲述的方法。短短的四页纸,会让读者快速的进入茹灵的故事。随后小说正式进入第一部分,叙述视角也改为了第三人称,讲述的是露丝的日常生活以及和母亲之间发生的种种事情。当渎者以为小说会如此一直进行下去的时候,小说又一次地变换视角,进入了以茹灵为第一人称的第二大部分读者感觉又回到了开篇语里面的情节。文中的“我”,也就是茹灵,记录下了早年的不幸经历和宝姨间的故事。整个第二部分的第一人称叙述,给人以真文和亲切的感觉。最后,小说第三次转换视角,从“我”的讲述中,回到现实,叫到第三人称的“现在”。在第三部分中,露丝对母亲逐渐谅解,母女最终和解,给小说一个既完整又完美的结局。

作品评价

批评家基米·爱德华兹:“谭最近出版的小说(《接骨师之女》)是她几本书中最好的作品,对母女之间的痛苦而复杂的感情和男女之间微妙又尴尬的关系方面的洞见,甚至超过了前一本小说《喜福会》。”

纽约时报》书评人南茜·维拉德盛赞《接骨师之女》的结构,并将此书比喻成精雕细刻的象牙球,即一层镂空里面还有一层,如此层层不穷,构造非常精巧。

作者简介

谭恩美(Amy Tan),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除了《喜福会》,谭恩美的代表作品还有《灶神之妻》、《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