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路街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区境西北部。东至胶州路,西沿万航渡路折入长宁支路,南到康定路,北从长宁路长寿路入安远路。面积0.69平方公里。

基本概况

1992年有居民12850户,36808人。设19个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设在康定路888弄3号。曹家渡街道原是吴淞江(今吴淞江)边的渡口,20世纪初是沪西商业集散地。二三十年代起,先后建成鸿新染织厂、德丰纱厂(今上海十四化纤厂)、公大四厂(今上海第一毛纺织厂)等68家工厂;40年代又建起元丰毛纺织厂等7家工厂。民国36年(1947年),境内已有工厂75家,形成工业相当集中的地区。街道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所发展。1992年,街道里弄经济单位有37家,营业额(产值)1915万元,利润22万元。曹家渡地区连续6年保持市级文明街称号。1981年起,余姚工纠队连续10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余姚街道1988年成为安静小区。1989年,司法调解一条龙服务获市级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敬老院被评为市先进集体。残疾人福利工厂1990年前连续4次被评为市先进集体,美、日、英、德、瑞士等11个国家宾客前来参观访问。1991~1992年,街道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

历史人文

昔日姚桥浜、小莘庄是沪西较大的棚户区。居民多数是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事变后从江苏省闸北区虹口区等地逃难迁移来的贫民和难民,以做工、踏三轮车、拉塌车、商贩、拾荒等谋生,住的低棚矮屋、“滚地龙”,生活艰苦。而盘踞“沪西半爿天”的大恶霸柏文龙、土皇帝姚育之等地痞流氓,在地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群众恨之入骨,称小莘庄、姚桥浜一带为“沪西歹土”。解放以后,余姚路地区道路交通、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1952年,姚桥浜和小莘庄建立18个给水站,为1536户居民解决饮水困难。1958年,在胶州路545号扩建2万平方米水库一座,解决周围地区生活、生产用水。同年境内都安装路灯,多数草棚也逐步改成简屋。1974年起,姚桥浜棚户区建成6层新工房30幢,配置商业网点、幼儿园、托儿所等设施,安置居民1632户。1989年起,余姚市地区第一幢15层住宅楼昌平大楼和胶州大厦及多功能综合性娱乐场所江宁电影院相继建成。全街道共建成新工房面积17.17万平方米,占住宅总面积37.06万平方米的46%。辖区内的弹街路也都翻修成水泥、柏油路面。延平路北端的堵头路已辟通,与余姚路相连接。

社会事业

境内有市、区属工厂53家、商店78家。曹家渡街道商业日益繁荣。沪西状元楼、国泰理发店、恒泰昌绸布店等老店装修一新。新建的曹家渡副食品商场、亚细亚大酒楼等都坐落在这里。境内有区业余大学、区教育学院,有昌平服装职业学校等中等学校4所,小学5所,幼儿园3所;有冶金矿山机械研究所、区北京工人体育场、余姚路地段医院和全市首建的静安区老年医院。街道建有文化中心、图书馆、福利工厂、敬老院等设施。

境内革命史迹:

(1)民国13年,任弼时在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存善里52号办贫民学校。

(2)谢晋元孤军营驻地在胶州公园旁。民国30年4月24日谢在营地被刺身亡后,在此建墓立碑。为纪念这位抗日名将,民国36年,胶州公园改名为晋元公园(今区工人体育场)。

(3)民国34年,教育家俞庆棠创办上海市实验民众学校(今区业余大学)。同年12月起,中共地下组织以此为据点,相继建立沪西民校党总支、余姚路棚户民校教师学生党支部、小莘庄党支部等一批地下党组织;民国38年初,组织人民保安队,保卫工厂企业,迎接上海战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