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蓝鸠
毛里求斯蓝鸠(Alectroenas nitidissima),又名马岛蓝鸠,是毛里求斯已灭绝的鸽。它们呈白色、深蓝色及红色,虽然原住民认识毛里求斯蓝鸠,但却没有科学文献记录,而很多资料都是伪造的。现时只有三个已知的标本,分别存放于法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爱丁堡的皇家博物馆及毛里求斯自然史博物馆。此外亦有一些有关的图画,包括两幅描绘刚被射杀及两幅饲养的马岛蓝鸠。
形态特征
毛里求斯蓝鸠是一种体长约30厘米(12英寸)的大型鸽子,比其他蓝鸠物种更大更健壮。它的羽毛在头部、颈部和胸部是银白色的,长而尖,尤其是在颈部周围。明亮的红色裸露的皮肤环绕着眼睛,延伸到脸颊和嘴喙,嘴喙呈绿色,尖端呈暗色。身体的羽毛是蓝色,背部、肩羽和翅膀是金属蓝色。尾羽和尾上覆羽是栗色。嘴呈绿色,尖端较暗,腿呈深灰色。
生活习性
这种鸟可能是成对或小群生活在潮湿的山地常绿林中,就像它的现存近亲一样。
毛里求斯蓝鸠的主要食物可能是水果和坚果,像其他蓝鸠一样,它可能占据了林冠层,并在不同类型的森林中进行季节性迁徙以获取食物。雅克·杰拉尔·米尔贝尔在1812年提供了该物种在野外行为的唯一描述,称这种鸟独自生活在河谷中,以水果和淡水软体动物门为食。
分布范围
中西部、中东部和东南部的毛里求斯发现了亚化石遗骸,表明这种鸟曾经广泛分布。
历史
毛里求斯蓝鸠与人类共存了200年。它的衰退可以与砍伐森林相关联,这也是现存蓝鸠的主要威胁。到1859年,岛上几乎没有剩余低地森林。果食鸟类通常需要大面积的觅食地,并在不同类型的森林间迁移以获取不同类型的食物,这些食物生长不规律。其他蓝鸠停留在光秃的树枝上,使它们容易受到猎人的攻击。科西尼指出,这种鸟在1755年已经变得稀有,但在之前的23年里很常见,并将其衰退归因于砍伐森林和逃跑的奴隶的狩猎。另一方面,邦纳特尔称它们在1790年仍然很常见。毛里求斯蓝鸠不像今天仍然生存的粉红鸽那样有季节性的毒性,但它据说有。尽管如此,它还是因为美味而被猎杀。最后一只确认的标本是在1826年在萨万区射杀的,但德尚丹在1832年的报告表明,一些可能仍然存在于岛中心的偏远森林中。英国鸟类学家爱德华·牛顿在1863年采访了毛里求斯的两位居民,关于毛里求斯蓝鸠的情况,这些口述表明该鸟至少存活到1837年。
灭绝
于1755年有一份较为详细的毛里求斯蓝鸠的描述,当中已提到它们自1730年代起已变得很稀少,其中的原因是森林的减少及被猎杀。于1801年的文献仍有发现部份毛里求斯蓝鸠,但只限于近河流的林地。最后的标本是于1826年在萨凡纳所采集,而当时认为在玛尔·奥·瓦阿仍可发现它们。估计它们是于1830年代灭绝。另外,除了林地的消失及过份猎杀外,食蟹猕猴的入侵亦是令它们灭绝的原因。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