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棕榈蝮属

棕榈蝮属

棕榈蝮属(学名:Bothriechis)是蛇亚目蝰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蛇属,主要包括分布于墨西哥中美洲以至哥伦比亚、秘鲁等地区的一种亚洲蝮属棕榈蝮都长得较为幼细,而且活动于树木之上。其食虫类“Bothriechis”源自希腊语,当中“bothros”代表洞而“echis”则代表蝮蛇,表现了具备颊窝的蝮蛇特性。目前通常公认有十种物种,没有亚种

特征

形态特征:

体型:大多较为幼细,平均长度为 60 至 80 厘米,不过黄斑棕榈蝮、双色棕榈蝮及侧带棕榈蝮可能长超一米。例如,常见的睫角棕榈蝮通常体长达到 40 - 70 厘米,成年雌性通常比雄性明显体长更长、体型更粗,最大体长可达到 80 - 100 厘米 。

吻部:呈突出状 。

尾巴:拥有相当灵活且占其整体长度 15% 的长尾巴 。

头部:可能呈心形甚至三角形,与极细的颈部区分明显。部分种类在眼睛上方有小的眉棱鳞片,一些种群中该鳞片上有突出的刺或小角,但在部分地区的样本中突起不太明显甚至完全没有突起 。

颜色特征:颜色主要以偏暗的绿色为基调,斑纹根据品种不同有所差异,有些品种身上有黑色的条纹。例如,身体颜色可能为绿色、橄榄绿色或灰绿色,并带有黑色、粉红色至栗色或黄色的斑纹;在头部有明显的标记,如成对的顶骨斑纹和枕骨斑纹,眼后条纹或大理石纹,颜色多样 。

地理分布

棕榈蝮属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的地区(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危地马拉秘鲁北部)。

毒性

棕榈蝮的毒性主要是溶血毒素,这种毒素会导致伤口疼痛、肿胀、起泡、瘀伤,并可能引起坏疽。如果不立即处理伤口,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如截肢或甚至死亡。在美洲,每年都有不少人因被棕榈蝮属的蛇类咬伤而需要医疗救治,偶尔也会有死亡案例。

品种

活动习性

活动时间:比较特殊,所有身处海拔 1500 米的品种均属于日间活动为主的蛇类,居于 1000 米以下的棕榈蝮则多为夜行性蛇类,而介乎 1000 至 1500 米的棕榈蝮则可能活跃于任何一个时段 。

栖息环境:主要生活在树木之上,是树栖性蛇类,也会出现在山林、山地雨林、云雾森林、次生林、林区边缘、种植园(如可可、咖啡、香蕉等)和花园中。其分布范围从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北部(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危地马拉秘鲁北部等地区),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海拔环境多样 。

系统发育

根据分类学研究,棕榈蝮属已确认有11种物种。加拿大洪都拉斯的一种新物种棕榈蝮(Bothriechis thalassinus)由Campbell和E.N. Smith(2000)描述。Campbell和Lamar(2004)认可了这一物种,以及该属的第九个物种:眉棕榈蝮(Bothriechis supraciliaris),它最初由Taylor(1954)描述为棕榈蝮的亚种,分布在哥斯达黎加西南部。棕榈蝮(Bothriechis guifarroi)在2010年被发现,并由Townsend等人在2013年描述,研究包括了该属的以下建议的系统发育树。

参考资料

【东邪图鉴】来自中南美洲的"竹叶青"?棕榈蝮属Bothriechis ~.搜狐网.2024-08-30

来自南美的多彩精灵:睫角棕榈蝮 (上).哔哩哔哩.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