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月》是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创作的短篇小说,是小说《厨房》的续集,讲述了主人公美影帮助好友雄一走出心理阴影的故事。收录于198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厨房》中。
小说《满月》沿用了《厨房》的出场人物,情节设定也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但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叙述技巧的运用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上,都显示出了明显的变化。作者笔力日趋成熟,在《厨房》中未能充分表达的内容完整地展现在《满月》中,使美影、田边、惠理子等主要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情态更加鲜活,弥补了创作《厨房》时的些许遗憾。从某种意义上看,将续篇报名“满月”,未尝不是作者创作心情的一种暗示。
作品简介
在《厨房》的续集《满月》(也叫《厨房2》)中,美影在田边雄一家度过一个美好夏季后,终于勇敢地搬出开始新的生活,并且通过考试,在激烈的竞争脱颖而出,成了烹任老师的助理,这象征着她终于走向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此时的田边雄一因为母亲惠理子的突然死亡,而陷入了精神危机,听到这个坏消息美影也陷入了极度的恐惧。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对青年男女的世界,曾经在美影孤苦伶汀、走投无路的时候,田边雄一的厨房给她带来了家庭温暖。母亲惠理子的突然死亡,一下子把田边雄一推到了同美影一样的无助境地,曾经支撑着美影的雄一,现在也同样需要美影的搀扶。不可抗拒的命运之流将两颗同样孤独的心灵裹挟到一起,对于将来还会被命运冲击到何处他们完全没有信心。
在得知惠理子死讯之后,美影又重新回到田边雄一家里,去探望和陪伴雄一。到他家的第二天,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进那久违了的厨房。厨房因为很少使用,有点脏,昏昏暗暗的。美影的第一反应就是打扫厨房,她用去污剂仔细清洗水槽,把煤气灶擦干净,磨好菜刀,将全部抹布洗好晾起来……直到一切收拾干净,她的心情才开始恢复平静。这个被美影收拾干净的厨房,象征着失去所有亲人后两颗年轻的心灵新的生活体验的开始。当晚的月亮非常圆,放出灼人的光芒。雄一依照美影的吩咐去超市购了两大袋食物,美影花了两个钟头的时间精心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两个人在月光下,招食物一扫而光,雄一喝得酩酊大醉,酒后吐真言,向美影哭诉自己失去母亲的痛苦。这顿晚餐成了他们互诉衷肠搀扶走向未来道路的起点,在这个厨房中,他们将撑起一片崭新的天空。
接下来的日子,两个人分别去寻找可以安静沉思的空间:美影带着解脱的心情踏上了前往伊豆的工作之旅,而雄一也离开曾经属于三个人的田边家,独自住进了一家山家旅馆。在陌生的地方,最终使他们两个人联系起来的是那一份美味的猪排盖浇饭——仍然是那种来自厨房的问候。这份猪排盖浇饭给了寒夜中的他们以无限的温暖。在那个冷风劲吹的寒冬,“房间很暖,煮沸的开水蒸汽直冒。我开始告诉雄一抵达时刻和月台的编号。”故事到此结束。
创作背景
小说集《厨房》创作时期,正值日本泡沫经济最顶峰,口本国内兴起投资热潮,经济高度增长,日本文学也变成一种商品或娱乐形式,浮躁华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大多是经济高度增长背景下,精神极度空虚的人物形象,理想的世界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带给了他们无尽的孤独感,吉本芭娜娜初期的创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角色介绍
美影
《满月》中的美影,实现了从被拯救到帮扶他人的跨越。她离开田边家,到烹教室当助手,开始独立生活。她获悉惠理子突然去世的消息,坚强地面对再一次的沉重打击,没有退回从前的自闭状态,且主动照顾田边,扶助他渡过失去亲人的难关。《满月》中的美影,已不再是那个稍显脆弱单薄的少女,她已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能够为他人撑起一片天的女性。
田边雄一
《厨房》中,作者未过多描述田边雄一这个人物,只有两次一带而过。此时的田边,给人的基本印象是“冷淡”二字。而在《满月》中,作者打破了原先略显呆板的人物设定,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田边。《满月》中的田边,会向美影细细地吐露自己变成孤儿的痛苦与无助,会含蓄地挽留美影多陪伴自己一会儿,会打电话絮絮诉说旅行途中的景致和见闻。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在小说《满月》中,随着故事情节的演进,总共出现了三次描写月色的内容。文中描绘的月之形态,既不幽暗,也不残缺。那是一轮明亮的满月。美影在月光的照耀下,走上拯救田边雄一心灵的道路。这轮明亮的满月,招引着美影,让其帮助田边走出人生的困境。这一景物配置,为这部略带悲伤色彩的作品注入了丝丝暖流。
文中第一次有关月色的描述,出现在美影得知噩耗之后。为了做晚餐,他们先一起去采购食材。“雄一抱起一个更重的袋子,我扫了一眼自己抱的袋子,里面有洗发精,笔记本,此外还有速食制品。我看出了他最近一段的饮食生活。/“哎,月亮多美。”雄一下巴一扬,指指天空的冬月。/进人大楼大门的时候,我回头瞥了一眼令人依恋的月亮,月近圆满,月光如昼。
其次,美影于寒冷冬夜不辞辛苦,给田边送去盖浇饭。“在昏暗的车内我向车窗望过去,重新坐好。/“路上空,走得快,眨眼就到了。”司机说。/我应了一声,仰望天空,明月高悬,横行夜空,华光朗然,群星黯然失色。”
最后,手捧盖浇饭的美影,发现田边所住的旅馆已锁门,迫不得已爬假山,攀水管,越屋檐,终于站在田边房间的窗框上。但是,她并没有急着敲响窗户.而是仰望夜空发出了一声由衷的感叹:“啊,多美的月亮。”
在文中,作者三次描写了明月这一自然景物。毫无突冗生硬之感,能够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的整体布局中,使之情景交融,十分妥帖地烘托出主人公不同阶段的内心感受,加深了读者对作品人物和主题思想的理解。作者继承传统文化,选用了“月”这一意象,深化人物情感和主题思想。美影与田边这两个年轻人都遭遇了不幸,但他们都依然顽强地生活下去。在作者的笔下,映入主人公眼帘的,永远都是溶解四周的满月。满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道具,是希望和光明的象征。它暗喻了主人公们必将经受住命运的考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重新振作起来。
艺术特色
作者于开篇便设计了惠理子的死,而这也恰好成为田边性格转变的诱因。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毫不突冗地将喜怒哀乐等情绪真实地展现在田边的面部表情和行为活动中,将上部作品中单纯围绕美影展开的一条叙述主线,转变为分别围绕美影、田边展开的双重主线,使故事情节的铺展更为多彩,增强了作品的耐读性。
在《厨房》中,惠理子是帮助美影实现精神疗愈的关键人物。正是惠理子周身散发出的鲜活生命力,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美影,推动美影走出了伤痛孤寂的泥淖。《厨房》中,作者对惠理子这一人物并未过多着晶,但她散发出的独特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读者对《厨房》中未加提及的惠理子的过往产生好奇。
在《满月》中虽然开篇惠理子就意外亡故,但作者采取间接报写的手法,即通过惠理子的遗书以及美影的一段回忆,披露了其风风火火的外表下细腻的内心世界,补充了其成为变性人之前的经历。惠理子预感到可能自己要出事儿,她将对孩子们的爱、对生活的眷恋悉数写在遗书中。她写道:“我热爱我的人生,曾经是男人的时候也好,和你母亲结婚的时候也好,你母亲死后,变成女人的时候也好,把你养育长大也好,一起欢度的日子也好……啊,收留美影,那是我最大的快乐!我总想见见美影。那孩子也是我的宝贝孩子。”
作者在《满月》中,追加展露了惠理子的情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为何能够向素昧平生的美影伸出援助之手,缘何能够深切理解美影的痛楚,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样的编排,充分满足了读者的期盼,增强了作品故事的完整性。
作者简介
吉本芭娜娜(1964-),本名吉本真秀子,生于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毕业。毕业后一度在餐厅当服务员。1987年以《厨房》获海燕新人文学奖,次年再度以《厨房》获泉镜花文学奖,后陆续获山本周五郎奖、紫式部奖等文学大奖。1993年获意大利SCANO奖。作品畅销不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备受世界各地读者关注,掀起“芭娜娜热”。
重要作品另有《泡沫*圣所》、《哀愁的预感》、《斑》、《白河夜船》、《N·P》、《蜥蜴》及《甘露》等。
参考资料
吉本芭娜娜.易文网.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