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培筠园

培筠园

培筠园位于县碧山,为南宋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汪勃的别墅,距今约近900年,是徽州罕见的宋代私家园林。

简要概述

“培筠园”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园中有池塘、竹林、石笋、假山、古木、花卉、园中小路上,有用巨大石块堆砌而成的卷洞,隔断园中景色,不教人一览无余,穿洞而过,方能见到园中另一部分景色。卷洞洞顶花木扶疏,并敷有石桌石凳,站立洞顶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一幢典型的徽派建筑民居,前面有口面积不小的池塘。穿过几菜地,有一残缺的月形门洞,一块秃残的石碑呈现在路边,碑高达2米,上面模模糊糊有些行书字迹,用手抹去上面的尘灰,隐约可辩:“万仞巍然叠嶂中,泻来峻落几千重;森森桧柏杉老,又见黄山六六峰”诗的残句。

顺着鹅卵石铺成的甬道,可见一座假山。假山均用太湖石堆砌而成,约有两人多高,下面有一间可容十余人的岩洞石室。石室里里外外长满了青苔,像披上一层绿装,直绿到石头夹缝。如果试着在岩洞石墩上小坐一会儿,你会很快便觉得偏体生凉。石室共有三个洞门:东向的洞门正对着那一人多高的石碑。北向的洞门出去不远,甬道左旁有一口八仙桌大小的深眼泉池,右侧有石阶直下。四壁铺满了龙须草水蕨草等,把池水也染得透绿。池水很深,日光一直照射到清澄的水底。无数的小虾蹦来蹦去,非常机警。

石室西向的洞门出去,行数步,是一堆高约三米的亭台土坡。坡上枯树交加,叶子已所剩无几,然而远望去,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古藤青苔,平添了几分春意,两根人把高一大一小的石笋夹立其中,更增添了几分山野的情趣。绕过土坡与北向甬道交汇,不远处是一口亩把面积的水塘,蓬蓬勃勃生长着水莲,凤眼莲等,想当年这一定是垂钓和清心的好去处。据汪勃后裔汪增延说:两棵古柏建国后仍完好,1958年因怕雷击,影响房塌而去,未免太可惜了。

据记载,培筠园至明清时已逐渐荒芜。清乾隆时邑人孙学治有诗云:“野花蔓草障清池,为问培筠竹几枝?双桧依然青似染,更无人读子韶诗。”程锦《游培筠馆》:“麦畴夹经缘苔肥,暂住篮舆扣竹扉。到耳鹤声清款客,入门池影翠浮衣。低昂石布峰环立,酥密花编架曲园。曾汀石台宵醉月,秋风初起主人归。”今天,前来考察旅游的漫游培筠园,漫步于荒废甬道,流连在林泉环绕的花山瘦湖与岩洞石室,观赏圆角低檐那数叶芭蕉和池旁湖畔的几枝修竹……面对如此迷人的清幽野景。自然不难激起人们对自然难老,岁月匆匆的无限遐思。

名称来源

相传汪勃虽为南宋副宰相,官居二品,却因和秦桧政见不同而屡遭迫害,无奈辞官还乡,建造“培筠园”闭门游客,顾养天年。

辞海》解释筠者,竹子的别称。竹本无心,汪勃将自己的住所起名为培筠园,是否借此表示自己已无心于功名利禄,以避免某些人的猜忌和迫害。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淡漠,毕竟掩饰不住内心深处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所以当那位以反对秦桧议和而遭到贬官的礼部侍郎张九成来到碧山时,汪勃将他迎入培筠园,而且一住便是数月。

相关诗句

据县志记载,这是南宋礼部侍郎张九成,来碧山探访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汪勃,而留下的墨迹《碧山访友》。张九成,字子韶,开封人,徙杭州市绍兴市二年对策第一人,与汪勃同榜。曾上书《十事疏》,反对秦桧议和。汪勃退居故里时,张九成曾专程来访叙旧。张九成在培筠园逗留期间,写下了一首七绝,诗曰:“万仞巍然叠嶂中,泻来峻落几千重,森森桧柏松杉老,又见黄山六六峰。”诗的前两句是对碧山景致的赞誉,而后两句似乎是对以秦桧为首的统治集团的一种评定和对汪勃复出的一种期盼。

汪勃有诗答谢。《喜张子韶学士见过》:“故人江上来,顾我万山中。别久十余年,相见颜若童。契阔言窗好,叹我已成翁。虽徒忧患后,道气汤人胸。碧山春自霭,湖水映天空。鸢鱼欣若观,永日畅和风。山中足鸡黍,为我开蒙”(注释: 眊mao蒙,眼花看不清楚) 如今培筠园的景致已不能和当年相比,但雕着张九成诗文的碑刻依然存在,虽经近900年的霜侵雪压,诗文字迹依然比较清晰。

主要人物

汪 勃(1088—1171),字彦及,黟县碧山人。十八岁被州以第一名举荐,出仕辟雍太学,“锋锐明敏,同舍畏伏,尊以宿旧”,时间近三十年。绍兴二年(1132)登进士第,调任严州建德主簿,池州建德丞。绍兴十三年(1143),汪勃入京,升太常卿主簿,入御史台检法官为监察御史。当时,赵构“厌戎马久,思壹休息,罢诸将兵”,朝中主战派却提出“父兄仇未报,兵未当罢。”高宗不听,并且让主和派“居纪纲地,共持国论”。汪勃有事进奏,恰遇高宗在手书《孝经》,借此机会他奏道:“显仁后归,孝之大也,请刊石,摹以赐群丞、诸生,示天下子道”。婉转地劝谏李治要尽子孝道,北迎二帝。此时,蔡京之子蔡攸临安区,汪勃上疏历陈靖康之祸变的缘由经过及损失,朝堂群臣都不忍心听下去,高宗读后也悲愤万分,当即下令蔡即刻返回所贬之州,对蔡京子孙一律不用赦令。此后一段时间,朝廷主战派居于主流。高宗以为汪勃“知大礼,明治道”,提升为谏议大夫兼侍讲。

内侍押班赵辙凭借得宠,在京师扬威作势,恣意霸占别人房屋,汪勃上奏斥责并驱逐出宫内。高宗曰:“逐一内侍而其类皆,人知畏也。”以为汪勃可大用,于是迁御史中丞绍兴市十七年(1147)汪勃调升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封新安郡侯,后以端明殿学士兼摄东府事。

秦桧得志,便开始在朝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汪勃所任官职并非秦桧所引,与秦桧关系保持一定距离,相持年余。秦桧见不为所用,嫉恨在心,常常沮塞其中,使汪勃政见主张不得呈送至高宗案前。秦桧得到赵构赏赐犀带一条,当得知汪勃也得到一条后,心中更为不平。汪勃得知慨然曰:“吾可以去矣。”于是,辞官“退就田里”。李治“知公为桧发也,重慰藉以旧职,食宫观禄终。桧在不敢动摇公者,上力也”。

秦桧死后,汪勃复起知湖州市。任期内极为廉俭,未尝妄废公家一钱,政以慈爱为主,百姓称之“贤哲太守”。孝宗即位,汪勃年已近八旬,没多久便以年迈辞官归里。

回乡后的汪勃“诚笃款尽,自少至老不欺无妄,尤简朴安详。尝行畴垄中与农坐桑语,尔汝如一人。”常在青黄不接时,低价售出稻谷,乡民多受其惠。乾道七年(1171)四月,汪勃卒于碧山家中,享年84岁。孝宗追赐汪勃为龙图阁学士。《说斋随笔》曾记:一天,汪勃从外面回来,见有一人头发蓬乱从自家门中出来,“问之,方因卖薪入宅有,公愀然不悦,曰尔何以归见家人,乃脱己帽授之,竟不冠家归。家人怪,问不应,亦不复冠,恳请累日,方复常。云;‘汝等去他人之巾,尤去我之巾也’”。

汪勃生有四子:汪作砺、汪作舟、汪作霖、汪作人。

汪作砺,字必成,少有声望,以乡荐入太学,补承务郎,授浙西仓属江右帅幕,主管临安府城北右厢,宋乾道五年(1169),升桐川知县,淳熙五年(1178)任兴化知军(莆田宋时称兴化军),累官至湖北提点刑狱。辞官归家后,扶贫济困,经常自制医药施以穷困病者,购买棉衣送给穷人。汪作砺娶歙县祝景先孙女为妻,与朱熹父亲互为连襟。作砺生有三子:汪义和、汪义荣、汪义端,兄弟三人与朱熹为姨表兄弟,均为进士

汪义和,字会之,黟县碧山村人,为汪义端弟。荫补新建区知县,宋淳熙八年(1181)登进士,治有政声。后任武冈军守。秩满,授太常博士兼礼部郎中,官至侍御史兼侍讲。清代黟县志》曾载有朱熹的《答汪会之书》。

汪义荣,字焕之,乾道五年(1169)登进士第,历知崇仁县、桂阳军,有政声,除大理白族自治州丞,卒于任上。

汪义端,字允之,黟县碧山村人,宋汪勃之孙,乾道五年(1169)探花。后除太学博士,迁枢密院编修太常丞权吏部郎起,知秀州绍兴四年,除监察御史改任军器监,知舒州。临差充贺金国生辰使,还阐述对北策略,除中书舍人兼侍讲。不久迁给事中,除集英殿修撰,制太平州改宁国府,进华文阁待制,帅绍兴市。后除徽阁待制,卒于知鄂州市任上。著有《盘隐集》、《奏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