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东营清真寺
小东营清真寺是广州市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于广州市小东营地区,修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小东营清真寺占地面积0.9亩,建筑总面积为530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153平方米。整体建筑形式为中国宫殿式结构。小东营清真寺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从建寺始一直设有经堂教育,先后成立过“广州回教青年会”和“回教同益会”等民间组织,另外还有殡礼服务处。
历史沿革
明朝成化年间。那时两广的民族矛盾尖锐万分,两广总督韩雍出于军事需要,从南京市调派大量军队来广州市,其中包括当时驻扎在南京的1000多名由回族组成的军队。回民军队来广州后,分设大东、小东、西营、竹筒四营,俗称“回回营”,分别驻防在广州城内外。今天的小东营街就是昔日小东营的旧址,并由此而得名。
这些回民从此就在广州定居,这条街也成了他们的聚居地之一。现在广州的回族同胞中,有许多是这支回民军队的后裔。他们在聚居之地分别修建了畔寺、南胜寺、东营寺三座清真寺,与怀圣寺、清真先贤古墓并称为广州五大伊斯兰教圣地。
初建
小东营清真寺修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当时官兵来粤驻守屯田,为了宗教生活方便始建清真寺,距今约有500年历史。
修缮重建
清嘉庆甘二年(1817年),同治五年(1866年)又先后重新修造;及至民国,又在寺内兴教办学。
1966年起,东营寺由本市回满族工厂借用多年,回族亦多在此办丧事。
1981年,寺管会对该寺进行全面大修,主要有大殿、门廊和洗礼用的“米依”房。抢救和保护了文物,改善了男女浴室,方便了穆斯林的洗礼。
2004年,广州市伊协自筹资金30多万元,对东营寺再次进行大修。这次大修,从门楼到大殿,都修饰一新,寺内地面全部铺砌花岗石,对寺内所有碑铭和匾联修旧如旧,扩建男女浴室和客厅,并在客厅上加盖了一层会议室,新刻了《重修东营寺碑记》,使古寺旧貌换新颜。
2010年广州亚运会后,原先殡葬服务功能先迁移至新市回族坟场。现在,小东营清真寺接受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统一管理,寺内全面整修,焕然一新!
规模建制
小东营清真寺占地面积0.9亩,建筑总面积为530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153平方米。
建筑特点
风格特点
寺院大殿是伊斯兰教风格,院子里干净的白色内墙映衬着红褐色的门。
主要建筑
清真寺不大,进门走过一条通道,拐弯进去就是大殿、阿訇办公室以及水房。
交流合作
小东营清真寺如同黑人穆斯林在广州市的家,据广东省社科院估计,到2010年,广州的外籍流动人口将达到20万。而目前,庞大的黑人群体则占据了广州外籍人口的大半以上。
广州回族研究会保延忠会长认为“小东营清真寺里庞大的黑人穆斯林群体,是广州迈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中非贸易中,广州许多纺织品和电子产品,都从黑人穆斯林的手中走向非洲,这对广州产业升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滴水汇成江河,他们同样为广州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在广州,因为宗教信仰,外籍穆斯林与广州本地回族之间有了沟通和了解,小东营清真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离乡千里的外籍穆斯林同胞,似乎从清真寺里看到了家乡的影子,便将思乡之情寄予其中。
地理交通
广东省广州市越华路小东营街,著名的“三二九”起义(即俗称的“黄花岗起义”)总指挥部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