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榕
竹叶榕(学名:Ficus stenophylla Hemsl.)为桑科榕属的植物。分布在越南、台湾岛、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贵州省、湖南省、浙江省、海南省、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160米至2,0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沟旁堤岸边,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小灌木,高1-3米;小枝散生灰白色硬毛,节间短。叶纸质,干后灰绿色,线状披针形,长5-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表面无毛,背面有小瘤体,全缘背卷,侧脉7-17对;托叶披针形,红色,无毛,长约8毫米;叶柄长3-7毫米。榕果椭圆状球形,表面稍被柔毛,直径7-8毫米,成熟时栗色,顶端脐状突起,基生苞片三角形,宿存,总梗长20-40毫米;雄花和花同生于雄株榕果中,雄花,生内壁口部,有短柄,花被片3-4,卵状披针形,红色,雄蕊2-3,花丝短;瘿花,具柄,花被片3-4,倒披针形,内弯,子房球形,花柱短,侧生;雌花生于另一植株榕果中,近无柄,花被片4,线形,先端钝,瘦果透镜状,顶部具棱骨,一侧微凹入,花柱侧生,纤细。花果期5-7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湖北、江西省和浙江省。生于山谷小河、溪边较阳处。此外,也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等地。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用高压,插或播种法繁殖。易于栽培。
整地
在每年的四月份开始整地,首先要深耕翻土、整地,然后再开沟槽。
育苗
浸种
种子先晒2~3小时,使用前用水浸泡14小时左右,滤干后待用(每亩用种3~4公斤)。在播种前一天给育苗地浇水(保证足够的水分,至少提前15~16小时),然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播撒在准备好的沟槽里。用锄头稍微覆一薄层土。
浇水
保证足够的水分,然后采用2米宽的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潮湿度),两边压实,以免被风吹干,5天后,就会有幼苗生出,此时可以揭开地膜。
浮床制作
先用铁丝将孟宗竹扎成竹排(宽1米、长6米),然后把塑料管再固定在竹排上,间隔为15厘米。
栽培
25天后可以拔苗,拔苗时需将手握在离幼苗根部8~10厘米处,动作轻缓以免损坏幼苗的根部。苗拔起后将其根部的泥土在水中清洗干净,然后种在竹排塑料管内,每平方米为50支。
管理
在水质比较肥沃流水处,植株生长良好,不用施肥或添加营养液。定期除一下杂草外,无需太多的管理。
采收
下水时温度高,每10~15天采收1次,天凉后,隔25天采收1次。采收方法同旱。浮水栽植的蕹菜植梢肥嫩,但因不便施肥,一般产量不高。到生长后期茎叶衰老,而秋季叶菜种类已多,可放任生长,作青饲料用。至霜降以前采收完毕。
变种
长柄竹叶榕(变种)Ficus stenophylla Hemsl. var. macropodocarpa (Lévl. et Vant.) Corner,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3厘米,干后黄绿色,侧脉7-11对;榕果具长总梗,长约2-5厘米,雄花及雌花均具柄。花期5-6月,果期6-7月。产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南部及西南部。生于溪边或河岸旁。越南、老挝、泰国也有。
生长习性
竹叶榕生于溪旁潮湿处或山坡路边。喜光照,能耐直晒,也能耐半阴,但过于阴蔽长势不良。喜温暖不耐寒,喜湿润不耐干旱,喜潮湿空气,耐干燥性差,喜通风良好。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db.kib.ac.cn.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