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岭子村隶属钢城区黄庄镇,位于黄庄镇中部、钢城区政府驻地10公里处。背依历山,前偎大汶河源头,因村坐落在沙质沙岭地,取名沙岭子。

基本信息

据刘氏谱碑记载:清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始祖刘者自莱芜城东岱家花峪(今戴家花园)迁居此地。刘姓为第一大族,张姓次之,此二姓人口最多,其他姓氏较少。建国前,沙岭子镇辖3个自然村(沙岭子、黄花峪、茄子峪)。1960年3个自然村分成3个行政村,各村分别管理。沙岭子村共有5个姓氏。

据史书记载,民国初年,沙岭子村属蒙阴县黄庄东王庄乡;1958年属黄庄公社;后几经沿革,现属钢城区黄庄镇辖。

1943年,沙岭子、黄花峪、茄子峪村为一行政村,以沙岭子为中心,刘义来、桑学为领导人,并光荣入党。他们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和日本鬼子、汉奸进行游击战争。在斗争中发展党员20多名,率先成立了民兵连。当时,区政府指导员尹渊被日本鬼子追捕,跑到

沙岭子镇,刘义来等人将其严密保护。为保护尹渊,刘义华一家甘冒杀头的危险;在民兵连和群众的保护下,尹渊终于安全脱险。

沙岭村素有“忠孝遗风”,村民勤劳敦厚,重视教育,注重科学知识。村庄虽小,可近几年连续考入大学的本、专科生达16人,研究生1人,闻名全镇的刘臣华,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刘永超考上研究生。

沙岭子村富有革命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45年,这里即发生了闻名沂蒙山的“火烧李店”事件。

沙岭子村人聪明智慧,精明干练,富有经济头脑,在无人敢栽果品树的沙地上,大胆栽上了苹果1500多株,接着每户平均栽桃树1.5亩;改河造田200多亩,兴修水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1990年,在村前山跟打了一眼直径为6米、深达7米的大口井,并配有两个机房和一条直上南岭的渠道1500多米,灌溉300余亩;向北横跨村庄的一条地下管道,使全村户户吃上自来水。

走进沙岭子村,一条经济路首先映入眼帘,路旁矗立的幢幢二层小楼.显示出小康村的美色。

沙岭子村以东有闻名全国的蜜桃基地霞峰村,满山桃树郁郁葱葱,沙岭子村因土地为沙质,蟠桃居多,被誉为沙大甜蟠桃,为周围众桃之首。村前有黄台、黄霞两条要道,车来人往,繁盛热闹,人称小集市。村前有条清水不断的小河,黄台路横跨此河,向西有一条大河,是大汶河上游。古代汛期一至,洪水肆虐,堤岸不保,由原来几米宽的小河一直冲出60米宽的大河,百姓深受其苦。1972年,河床由原来60米缩为40米宽,大堤高筑,驯服水魔,两岸已成为百余亩的绿荫蜜桃基地。

村前河上架有二桥,过桥出路直通台子村。此桥建于1986年,三大桥拱横排,横跨10余米,桥宽5米有余,高5米,是黄台路必经之道。

村内人物

莱芜沙岭子村全称为钢城区黄庄镇沙岭子村。

沙岭子村位于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东端,与沂源县毗邻,村子内有两条村级柏油公路分别通向东南方向,因村内绿化周密。这里多山石与河流,其中,大汶河上游支流,河水清澈见底,并且拥有天然水塘。村内河里有鱼虾、田螺、乌龟等,村子内大规模种植桃李瓜果等各类树木。

参考资料

沙岭子村.莱芜党建网.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