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山遗址位于瑞安市碧山镇街路村附近的小山坪上,属于新石器晚期。1982年列为瑞安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临碧山小平原,东南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一100米。遗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东南山坡最为丰富,已受到自然和人为耕作的破坏,上世纪50年代以前,山坪和东南斜坡的地面上文物随处可见。

出土文物

1965年12月,浙江省文管会进行探沟发掘,出土有铸、凿、刀、锥、箭链、纺轮等石器和泥质红黄陶、泥质灰陶、彩绘陶、印纹硬陶等陶器。石呈长条形,横剖呈梯形;箭链数量较多,磨制精致,形制多样,有柳叶形、菱形、三棱形。泥质红黄陶、灰陶,质地松软,外表多拍印篮纹、人字纹;彩绘陶以泥质黄陶为胎,其上绘以色或褐色的斜方格纹、人字纹、直条纹等,距今时间约三千多年,相当商代。

夏鼐先生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序》中指出:“浙江南部的新石器文化为另一种文化,可用瑞安山前山遗址为代表。这里石器以石箭头为最多,陶器以篮纹为主。”此说可谓一语中的。

从山前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瑞安市已有先民在飞云江流域繁衍生息,过着渔猎和原始农业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