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蟾属(学名:Bombina)是两栖纲无尾目铃蟾科的一属,包括五种或八种小型蛙类,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东部地区。铃蟾属是中国最原始的无尾目动物,属于无尾目中的始蛙亚目。成蛙体长4~5.5公分,腹部颜色鲜艳,有毒,起到警告色的作用。遇到危险时,铃蟾会将腹部朝上,并分泌毒液,举起四肢露出腹部警戒色,作假死状。2~3分钟后恢复原态逃逸。保护自己。铃蟾属是半水栖性蛙,蝌蚪是水栖性,日行性,舌头成盘状。成蟾行动迟缓,多爬行。
在一些国家,铃蟾被作为宠物饲养,但饲养前需要专业人员的教导和阅读相应的资料。此外,铃蟾在艺术、文学和神话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在绘画、寓言和巫术中的出现。
形态特征
铃蟾属的成蛙体长4~5.5公分,背面皮肤极粗糙。吻端圆而高,瞳孔心形或圆形。整个腹面颜色极为醒目,橘红或橘黄与黑色相间,掌、部橘红色。多栖息于山溪、沼泽及其附近。蝌蚪适于底栖,头体短圆,尾弱,尾鳍高。欧洲产的红腹铃蟾可生活20年。
分布范围
铃蟾属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东部,从寒温带至热带北缘,呈断裂分布。中国有五种,其中东方铃蟾分布最广,包括华北、苏北、东北等地区;以及朝鲜和俄罗斯东部。其余种类分别产于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越南北部。
繁殖
铃蟾属每年5~7月产卵。东方铃蟾的卵产于山溪水涵内石下;大蹼铃蟾的卵产于沼泽地水或泥塘内,卵群成串悬于水内枯枝或水草上,有的单粒沉于水底。
保护
铃蟾属在欧洲的两个种红腹铃蟾和多彩铃蟾均列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