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贞(1821-1874以后),清代女诗人。字德华,迁安市人。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三年(1818)举人高寄泉女。直隶知县南直刘垂荫继室。同治十三年(1874)尚在世。著有《翠微轩诗钞》二卷、《翠微轩诗稿》三卷。
生平履历
高顺贞,字德华。爱新觉罗·旻宁元年(公元一八二一年)出生于直隶宝坻(今天津宝坻)。祖父高占魁,字约斋。清乾隆丙午举人。曾先后任沾化区、冠县知县,因“廉其清慎以旧异”,旋升任济宁州牧甫,后卒于济南市。父亲高寄泉,字继珩。寄籍宝坻区。“茹古涵今,才优学博”,官至广东省博茂场盐课司大使,是清季道咸时期较有名气的诗人。一生写出《培根斋诗抄》十二卷、《海天琴趣词》一卷、《养渊堂文集》一卷等著作。兄高铭鼎、高铭盘,弟高铭鉴“皆能世其家学”,“而铭盘诗尤、尤著”。高铭盘著有《小苍莨馆诗抄》。
高顺贞在父兄的教诲和熏陶下,除通读五经四书、周礼、孝经等儒家经典外,对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大家的名著及史书、文献通考等,无不熟悉。据《永平府志》记载,高顺贞“幼聪慧,五六岁时,从其父兄问字,读毛诗、女诫及唐宋诗,醇略皆上口。继取其家所藏诸名家诗集,遍加翻阅,偶学拈韵,不待点订,居然稳惬。”
高顺贞出生的时候,正是清朝的晚期,错庸腐败的爱新觉罗·旻宁,对内实行专制独裁、血腥镇压的政策,对外则执行妥协动摇,丧树辱国的方针。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半殖民地的社会。使国家民族处在危如累卵的境况,人民大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高顺贞当时曾亲临其境。她以诗人敏锐的观察,用愤激之笔,用出了反映当时黑暗现实的篇什。
清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永平府为她。辑印的《叠翠轩诗集》初刻本已不存在。现存的同治十三年的《翠微轩诗集》版本,得诗一百二十五首。高顺贞的诗曾得到当时江西省著名诗人郭功叙的重视。“吾乡太史姓操闺秀,可惜遗珠失此篇”。这是郭攻叙对当时太史蔡梅庵编选本朝闺秀诗一百家时,挂一漏万,未能收进高顺贞的诗而惋惜。
从高顺贞存世的诗作看,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万明珠流笔底”,“少游翻愧女郎诗”的才女,而且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她虽然出身于世宦闺秀,但对清代统治者和那些专门鱼肉乡的的吏胥充满着蔑视和憎恶,而对劳动人民则寄予深厚的同情。当时,她能写出角及现实的诗篇是难能可贵的。
高顺贞青少年时期,鸦片战争爆发了。腐败无能的爱新觉罗·旻宁国英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忧国忧民的高顺贞为寄托对国家荣误的痛切感慨,从阅读史书发端,写出了《读全史宫词》一诗:
阅遍兴亡甘史中,
眼光如炬气如虹。
褒讥别寓阳秋旨,
遗意真堪补国风。
作者仿佛 立于时空的高处,鸟瞰千万年的沧桑变迁,表示了自己对历史的见解。在清迁制造的文字狱的恐怖下,高顺贞以“目光如炬”的远见卓识,含蓄流畅的文字,直言不讳地指出,应从几千年改朝换代的盛衰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荡涤和革除清代统治者昏庸无道、荒淫奢侈等弊端,以端正国风这其中饱含着作者对时政的针砭。这首出手不凡,对现实挑战的诗作茧自缚,很难设想会是出自一位仕宦闺秀的手笔。
面对清朝晚期政治的腐朽没落,高顺贞以锋利的笔触写了一首七言诗《读桃花扇传奇》。借古讽今,对当时皇帝的矣奢淫逸、腐败误国的罪行进行抨击:
莺花窟里帝王家,
乐境浑忘日易斜。
一曲深宫歌燕子,
隋堤杨柳科正飞花。
清议纷纷起祸胎,
阉儿得志气如雷。
秦淮河夜半打般歇,
宦党重收复社来。
烽火绵延遍九州,
仓皇避乱一身游。
重来不见佳人面,
寂寞东风锁画楼。
南梁多少兴亡事,
都供云亭妙笔收。
一种传奇千种恨,
桃花零落水东流。
高顺贞的丈夫刘晨,字垂荫,原籍江西人,是一位武官。咸丰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她跟随丈夫到居庸关戊边,身任井臼,居住十载。居庸关是长城的重要关隘,形势险要,向为要冲。诗人来到关塞,扩大了视野。这期间,可以说是诗人创作的丰收季节。现遗存的一百余首诗,绝大部分是她的居庸关时的佳作。
高顺贞来到居庸关后,正是太平天国的极盛时期。清朝皇帝为了扑灭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烈火,征召全国军兵,大动干戈,致使家人荡析离居的罪行。原诗是这样的:
同气儿兄弟,
飘零各一洲。
挑灯思夜雨,
对月怕登楼。
骨肉何时聚?
兵戈苦未修。
离情消不得,
归雁又新秋。
诗中开言即控拆了因清廷倾全国之兵去镇压太平天国,兵戈连年不休,致使一家人不得团聚。接着,诗人又描写了统治者镇压太平天国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现举诗中一首为例:
极目沧桑感,
南天夕照中。
田庐归劫火,
亲故化星虫动物门。
作受因难料,
家乡信不能。
何时息兵戈?
搔首问苍穹。
这是一首感情丰富的诗,主要是作者因久居客地,思亲、思乡的苦闷情绪。表现了对清代统治下黑暗现实的绝望和愤慨的心情。
同治四年,诗人写了一首富有人情味的篇什《赠外》:
不为谋衣食,
严冬远游。
君虽惯行役。
妾岂愿封侯。
看剑心愈壮,
闻鸡志定酬。
灯花连夜报,
归骑莫淹留。
这首五言诗,写得十分通俗,层次清楚,内容丰富。诗人开篇写出丈夫奉命到居庸关外冰封雪飘的塞北出征的戎马生涯的艰辛,立功边关的不易,都是为了妻儿谋衣食。接着又写出了不愿丈夫立拜相封侯之奇功,和寒夜独对孤灯盼丈夫归来的特定环境中复杂的心理状态,写得那么纯真,那么委婉,那么姜凉。从而立体地、多侧面地反映了诗人思夫的真挚情感。全诗意境深远,亲切感人。从诗句的内涵感情到表现形式,读了之后,觉得它情意缠绵,味道隽永。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初度寄怀诸兄》诗作,是反映当时戊边的将士级随军家属的塞上深幽谷过着艰辛清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为丈夫的仕途坎坷,被长期派到居庸关戊边,境况窘迫而鸣不平。诗的原文是:
宦况频年类转蓬,
又司管钥万山中。
一关冷抱闻于鹤,
八口饥驱瘠似鸿。
酒可浇愁拼尽醉,
诗缘遗兴不求工。
现实在清贫生活,使诗人消沉潦倒,诗中带有浓厚的悲凉情调。接着诗人又写道:
北溟振翩输黄鹄,
刷羽南天待好风。
首句与尾句,从现实到幻想相互照应,恰到好处。反映了作者那种憧憬美好未来而不能付诸实现的悲观情绪。
同治五年(公元一八六四年),诗人又随丈夫“捧檄”到昌平区(州)。当时,这里的一场百年罕见的蝗灾,震撼着她的心灵。试看她的《题昌平吕莲舫刺史捕蝗图代外作》一诗:
捕蝗之弊传有唐,
官符如火催下乡。
鹅鸭既尽田苗荒,
吏胥扰扰纷如蝗。
诗人采用比的手法,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扰民伤民,鱼肉乡里的吏胥比蝗虫灾害更为严重,适以表明她对蝗灾人祸感同身受是与农民情感相通的。她如实地反映当时灾区的现状,真是淋漓尽致。读起来令人触目惊心,并为之气愤不已。
高顺贞还创作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辛勤作的一年,“要求安,先为官”,而收获的谷物向统治者纳粮交租后,过着饥寒交迫的诗作。诗人在昌平区写的《赠外》诗篇,质朴明快地表述了“衰生民之多艰”的悲天悯人之作,
驱车过大田,
永昼日当午。
悯彼田中人,
耘作何辛苦。
春耕方播种,
锄苗需夏雨。
秋风禾黍登,
输纳入官府。
不辞力穑勤,
免受催租侮。
这首诗作,是她跟随丈夫“捧檄”从居庸关出发,径南口镇而至住所昌平的纪程实录感。接着诗人以辛辣的笔锋揭露了达官显宦们置黎民百姓于不顾,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诗中写道:
何故华堂中,
日夜事歌舞。
闲坐杂娼优,
欢晏聚朋伍,
洒尽付缠头,
青那能数。
青楼一夕歌,
中人产一户。
诗人从正面描写了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的黎民百姓,深刻地揭露了建筑的百姓苦难基础上统治者们的骄奢淫侈,当时社会上这种贫富悬殊的不平现象,跃然纸上。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诗人报发了对百姓怜悯同情,对统治者厌恶痛恨,正是她长期客居异地,生活清贫之遭际情感的凝聚与升华。
女诗人高顺贞一生写下了不少的具有时代印记的诗篇。然而,高顺贞其人,其其作品,却鲜为世人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着手对这位女诗人的研究,给予她在文学史上应有的评价,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